绍兴治水先治污
清水更美水
陈全苗
治水先治污
清水更美水
陈全苗
四夺“大禹鼎”,凸显的是绍兴顽强的治水意志。
作为传统的轻纺、化工、机械产业强市,治水,一直都是绍兴的一大愿望。因为绍兴始终坚信,作为拥有6759条大小河流、3300多个湖库、15000多个小微水体的典型水乡,水,是绍兴之魂;一个良好的水环境,更是绍兴民生之本、发展之源。
无论是始自于2006年的连续三轮“清水三年行动”,还是始自于2014年的“五水共治”,绍兴一直都在孜孜而为。不为别的,只因绍兴是历代史籍、诗文、书画精致赞和的“江南水乡”“万桥之乡”……
2019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省领导“五水共治只能加强,不能放松”的批示要求,拉高治水标杆,增强行动自觉,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稳中求进,全面实施“美丽河湖”十大提升行动,治水工作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
2019年1~11月,绍兴市7个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21个省控及以上断面、7个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均稳定达到100%;128个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和功能区达标率均达到98.4%,无Ⅴ类、劣Ⅴ类水,其中Ⅰ~Ⅱ类水断面101个、占78.9%,同比增加13个断面、提高10个百分点。顺利通过中央、省“黑臭水体”巡检验收。
同时,完成“五水共治”投资88.2亿元,“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建设、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大关键性任务进度排全省第四位;其他通报的20项重点任务中,绍兴市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等18项重点任务进度排全省前四位。
“河湖长制”标准化管理省级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河湖长电子地图、“河湖长制”管理系统教材等创新做法,获得上级充分肯定,2019年市治水办被水利部评为长江经济带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先进单位。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重点攻坚:治出清水之势
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一个制作藕粉的小作坊,是越城区灵芝街道林头村的一大特色。但乱倒、乱排的废水废渣,致使附近的河道堵塞,河水发黑发臭。如何既保留“扯藕粉”这一传统手工艺,又不污染河道,这给治水工作出了一个难题。
针对这一“老大难”问题,第一步是“堵”,取缔了56处藕粉小作坊,第二步是“疏”,将余下的400多户集聚在3个莲藕综合加工点,又建了10多个废水沉淀池,再附之以第三步“查”。环环相扣,“老大难”终于得到了解决。
相对于工业园区、城市社区,乡镇(街道)特别是农村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范围更广,难度也更大。为此,绍兴市在前几年持续整治工业园区、城市社区“污水直排区”建设的基础上,又将目光向下,重点锁定在了乡村。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全面推进工业园区、生活小区和六小行业的污水零直排创建是源头治污的重中之重。
绍兴市确定了2019年必须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第一批乡镇(街道),共46个,并明确要求“3月成立工作专班、完成动员部署和排查、方案再完善,4月落实资金保障、完成项目设计和招投标,5月开工建设,6~8月攻坚整治,9月基本完成,10月全面完成”的总体要求,制定细化方案,明确任务表、项目表、时间表、责任表。
绍兴市治水办还专门印发了《2019年实施项目清单》,给46个乡镇(街道)排定项目共275个,要求各地“计划、项目、问题、责任”“四上图”,全面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而3月、5月和9月举行的绍兴市“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三次现场推进会、工作推进会,更是不断地将县、镇两级的责任压紧压实。为确保项目质量,绍兴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高标准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指导意见》,并委托第三方进行全过程专业化跟踪监督管理。
为确保建设资金的有效落地,各地均制订了建设资金补助办法,柯桥区、诸暨市、新昌县都把建设项目列入国有投资(含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全面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其中,上虞区还根据街道中心镇、发展型乡镇、生态型乡镇的补助标准分别按审计确定的实际工程投资额60%~90%进行补助,同时,对“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流程。
截至2019年11月底,绍兴市已完成乡镇(街道)46个、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20个、城镇居民小区78个,提前完成年度“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
“美丽河湖”建设——
以点促面:展现水乡之美
迪荡湖,如今是绍兴古城最靓丽的“城中之湖”。不说亭台楼阁是如何之艳,也不说绵延数公里的“七星揽月”堤串联起来的七个湖中岛是如何之美,单是近2000亩的水域,就让水城不负春光。
可谁又能想到,五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乱杂之地:河道堵塞,违法建筑林立,倾倒垃圾废料现象十分严重……
而位于曹娥江上游的剡溪,也曾经让嵊州吃尽了水害水灾之苦。“五水共治”战役打响后,嵊州市以“水利+”的理念,投入15亿元巨资,终在五年之后,将这条32公里长的不驯之河,打造成了景美水美的“诗画剡溪”景观之河,尤其是在城区,将曾经有名无实的“艇湖”打造成了近5平方公里面积的“艇湖城市公园”。
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的绍兴,却也常常“因水而困”,因此,在“五水共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后,全力打造“美丽河湖”。为确保“美丽河湖”有规可循、有矩可依,2018年,绍兴制定出台了“美丽河湖”建设规划、2018~2022年实施方案,实施“十江百河千溪水美”工程,着力构建“一村一溪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域一江一风光”的绍兴市域美丽河湖格局。
水岸同治,是“美丽河湖”建设的基础。为此,绍兴市一方面继续加快传统产业的提升速度,不断加大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和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曹娥江大闸、浙东引水配水枢纽作用和浙东引水工程的活水功能,实施重点区域引水活水工程,促进水体的常年流动。与此同时,把青甸湖Ⅱ类优质水引入绍兴古城的17条河道,使得水质改善为Ⅲ类水。
2019年以来,绍兴全市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49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管网74公里,完成诸暨浣东再生水厂、嵊新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绍兴污水处理厂与柯桥江滨污水处理厂实现“互联互通”。
2018年以来,该市已创建“美丽河湖”30条(个),曹娥江大闸、上虞区曹娥江城防、新昌县沃洲湖等5个国家级风景区、越城区迪荡湖、柯桥区鉴湖江、诸暨市白塔湖、嵊州市“诗画剡溪”、新昌县“网红地”黄泽江已打造成“美丽河湖”示范样板。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曹娥江两岸,已被串联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个个水景交融“驿站”,成为外地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甚至吸引来曹娥江国际马拉松赛、绍兴世界名校赛艇挑战赛、曹娥江国际摩托艇公开赛等一系列重要国际赛事。
农村饮用水——
达标提标:彰显为民之心
虽说小舜江水库、东白湖等优质水已成为绍兴各地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但不可否认,依然有一些农村、一些农户因为各种因素,离“喝好水”还有一定距离。
为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根本转变,近年来,绍兴市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始终把它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项目来抓。2019年,更是将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列入年度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首。
根据绍兴市最新编制的专项规划、“一县一策”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从2019年开始,将切实按照“城乡同质”标准,全面实施源头管理、建设过程、管理过程等三个“标准化”,推动“建、管、治”同步达标,实现绍兴全市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人口17.29万人,全力打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攻坚战。
要确保饮用水的水量水质,源头管理是关键。近年来,绍兴坚持城乡供水一体化和规模化发展方向,能集中就不分散、能延则延、能并则并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水厂管网延伸和联村并网供水工程建设,实现供水管网延伸的全覆盖。
源头管理的另一个重心,是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的规范化。截至目前,绍兴市88处日供水200吨以上的农村水源地保护范围均已划定,日供水200吨以下的农村水源地也已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了保护范围,制订落实了一系列的保护举措。
同时,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违法问题整改“回头看”活动,开展汤浦水库氮、磷污染基础调查研究,绍兴市4个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和39个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实现“农村供水和城市供水的同质、同标、同服务”为目标,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了“城区大管网为主、乡镇局域网为辅、山区村级供水站为补充”的三级供水格局,因地制宜选择供水方式、规模和范围,提高供水工程建设实效。
全面落实“县级统管”责任,则是推行管护过程标准化的具体举措。目前,绍兴市1100个供水工程均已明确了县级统管单位及责任人,同时,该市6个区、县(市)均已出台了县级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明确了农村供水工程产权、部门职责、统管内容、运行经费保障、水源保护、水质监测、水价制定等相关内容。
为加强统管责任,嵊州市将11乡镇集体所有和4家个人私有水厂,统一并购为市水务集团所有的国有资产,为农村饮用水县域统管奠定坚实基础。在诸暨,制定出台了《诸暨市乡镇供水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水厂标准化创建,逐一实现城乡水厂同标管理。在柯桥区,将完成整改提升的乡镇水厂逐步纳入区水务集团考核笼子,逐步实现安全、管理、质量、绩效等方面的同标准考核。新昌县则针对以往农村饮用水工程建成后,净化消毒、监控监测等设施的建设水平与专业化、标准化管理要求存在差距的突出问题,决定统一采购2019年农村饮用水工程净化消毒设备。
执政为民,首先就是要让每一个绍兴人都能喝上优质水。截至目前,绍兴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8%,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93%,水质达标率84.4%,供水保证率95%以上,基本实现了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喝上优质的“放心水”。
河湖长制——
智慧管护:建立长效之制
河长制、湖长制,是绍兴的首创。实施多年来,作为河湖管理的一大长效机制,不仅为“五水共治”、为“重建绍兴水城”战略立下了汗马之功,还被成功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
创新之举,依然需要创新发展。
2019年,作为河(湖)长制省级标准化试点单位,绍兴市治水办(河长办)在会同省治水办(河长办)编制《浙江省“河湖长制”工作规范》的同时,编制细化完善《绍兴市“河湖长制”工作规范》的实施方案,推动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切实履职,落实市、县两级河湖长向总河湖长述职制度,把河湖长制工作向更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推进,进一步打造“依标治水”绍兴样板。
而在最近,又推出了一大“首创”成果——在全省率先创新编绘“河湖长制电子地图”,并已在2019年11月正式上线。
这一被称为“互联网+巡河、湖库”智能平台的巡河湖APP,第一次采用了更为科学、高效的手段:地图矢量化,即先把绍兴市所有河湖等地理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数据采集,再将地图上的静态数据,变成动态数据,也就是说,只要打开这一地图信息平台,绍兴各地所有河流湖泊实施河湖长制的基本信息,都将一一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真正实现“智慧管护”。如此一来,河湖管理的实时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该电子地图利用GPS定位和GIS分析技术,做到“三及时”,即对河湖长巡河湖轨迹进行及时追踪、对河湖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报告、对水质相对变化进行及时分析。与此同时,还专门设计了“投诉”栏,并人性化地设置了多个投诉要义,即使有群众不会打字,也可直接点击,所有诉求均会实时传送到绍兴市治水办(河长办)智能平台。
除此,绍兴市还通过乡镇(街道)自查、区(县、市)治水办交叉检查、市治水办督查和组建“快递小哥”河湖监督队检查、开展“黑臭水体”群众有奖举报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检察院驻治水办(河湖长办)检察官联络室,全面加强督查督办,确保问题100%落实整改。
在考核层面,则全面实施“四个一”制度,即“一月一通报”“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提醒”“一月一考评”,对“五水共治”(河湖长制)重点任务和县控及以上断面水质情况实行“一月一通报”。同时,厘清问题短板,开展月度专项督查;对县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反弹情况,向区、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一月一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