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 让群众调解纠纷少跑路
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就是要扎紧“调解纠纷”这一道篱笆。
为此,嵊州市持续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积极探索“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矛盾纠纷化解领域延伸,创立以分级调解、全域点调、联合调解、网上调解、上门调解和提升调解协议履行率、提升调解结果满意率为主要内容的“五调二提”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让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少跑路、跑近路、不跑路”。
近年来,嵊州市紧紧扣住“城乡社区”这一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全面推进“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统筹网格资源力量,优化基层治理网格,加强网格队伍建设,坚持社会组织多元参与、人民调解源头预防、“三治融合”善治建设等措施,普遍推行民主化、网络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城乡居民全面服务管理新模式。
而“五调二提”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的全面推行,更成为嵊州市基层治理的一个有力抓手。
一是优化调前服务,实施点分结合模式。
主要通过引导分级调解和推行全域点调,将常见多发的一般矛盾纠纷尽力化解在村(社区),对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则合力攻坚化解在乡镇(街道)。同时,从群众个体需求出发,让群众可以择人、择时、择地调解。截至目前,镇村级调处矛盾纠纷2067件,实现了8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化解,有效降低了矛盾纠纷激化上行风险。
二是简化调中流程,推行多调并行机制。
推行联合调解服务、网上调解服务和上门调解服务,强化多元化解职能,建立市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和乡镇(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今年来,通过联合调解化解纠纷1236件,网上申请和在线调解的纠纷188件,点调结案的纠纷数量占调处总量的36.2%,上门调解281次。
三是强化调后保障,实现调解双率提升。
建立矛盾纠纷应急储备金制度,主要用于先行垫付一些赔偿款项,避免因当事人缺乏履行能力致使反复调解,明显提升了调解协议履行率和调解结果满意率。截至目前,该市调解协议履行率达100%,进京越级访人次同比下降40%,法院民事诉讼收案同比下降14.7%
四是坚持源头治理,延伸预防预测预警。
推动关口前移,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向主动排查干预和研判预防延伸。成立专门调解工作组主动进驻现场,将风险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小、处置在早。健全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研究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使得矛盾纠纷发生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1.4%。对重大疑难纠纷和群体性纠纷,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人民调解员、律师等联合开展案情会商,共同制定解决方案。今年以来,共调解死亡赔偿等重大矛盾纠纷18件、绍兴市级挂牌督办案件16件、信访积案24件,重大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五是致力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专业水平。
目前,嵊州14个乡镇(街道)都分别配备了2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同时,拓展涉企调解组织建设,主动对接营商法治化需求,在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设立2个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仙岩镇新建4个行业性驻企人民调解委员会,并依托香榧协会、物业管理协会建立2个驻所调解工作室,指导新建规上企业人民调解工作室133个。并建成“乡情式、乡贤式、专业式”三大类型的品牌调解室16个,成功调解各类纠纷490余件,调解事迹被省市级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屠 炜 过峰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