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人物

宁浩

把最真实的东西拍出来

  自小喜欢画画的宁浩,年轻时的梦想就是去北京学美术。报考大专的时候,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画画学了这么多年,竟然是色弱。阴差阳错之下,他被北京师范大学成人学院录取,学的专业是影视节目制作。

  如今回过头看,只能感叹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在浙江青年电影周大师班上,面对和他当年相似的年轻人,宁浩的“金句”倒豆子似地张口就来:“我对青年创作者没什么好告诫的,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拍你最想拍的东西”;“这个行业,有才华是不会被埋没的”;“我一直没坚定说我要做导演,我也不想当”;“现在还有愿意花自己钱拍电影的导演,我觉得很高兴”;“拍电影是‘走’出来的,不是靠脑子‘想’出来的”……

  现场听众频频大笑鼓掌,宁浩的状态愈发放松。13年前,他从刘德华的“亚洲新星导计划”中脱颖而出。现在,他用自己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支持着更为年轻的优秀创作者们。

  前四部影片,一直在往里垫钱

  宁浩回忆,最拮据的时候,身上只剩下2000元钱。为了毕业后留在北京,他开始学习拍照,学习拍MV,居然用临时租来的机器做出了精良的音乐专辑。

  2001年“玩票”的短片《星期四,星期三》获得了当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中国大学生电影数码媒体竞赛银奖。一直对未能就读美术系耿耿于怀的宁浩,这时有一种“被表扬了”的感觉,“发现这个事儿我能干,才慢慢转移了注意力。其实我一直都没有坚定说我要做导演。都是拍着看,试试。”

  话虽如此,事实上,从第一部《星期四,星期三》一直到让他声名鹊起的《疯狂的石头》,宁浩都是自己贴钱拍的。《香火》原本计划投资150万元,万事俱备,却惨遭撤资,于是他把攒下的3万元血汗钱全投了进去,一边扔钱,一边郁闷,暗暗骂自己,“活该,谁让你喜欢这个。”

  《香火》让宁浩斩获了东京银座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以及第2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DV数码单元金奖,原以为找投资会更顺利一些,结果拍摄《绿草地》,他又遭到了投资方的第二次撤资。他和另一个朋友,凑了20万元,《绿草地》才勉强开拍。因为资金严重短缺,剧组只买得起薄款帆布蒙古包,蒙古包不挡风,夜里不得不靠烧牛羊粪取暖;接二连三遭遇翻车事故,剧组很多人都受伤骨折;制片主任走了,他就请一个司机当制片主任;副导演离开了,他就请当地的老师当副导演,勉强拍完了《绿草地》。即使到了《疯狂的石头》,已经有了刘德华的投资,但钱到最后依然不够花,他又把自己的钱贴了进去。

  宁浩被自己的编剧批评,是农民式的自给自足,难以为继。但他觉得这没什么。“你连钱都不愿意花,你能为电影付出什么?我前几天在杭州碰到《平原上的夏洛克》的导演徐磊,他也是自己掏钱拍的电影。现在还有愿意花自己钱的导演,我很高兴。”宁浩说。

  有触觉的东西,拍得更得心应手

  宁浩说,最喜欢自己的两部作品,一部是《疯狂的石头》,一部是《心花路放》,前者让他学会“往后退一点”,后者包容度比较高,以文化为材料,和好莱坞文化进行了对撞。

  现场的对谈嘉宾、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副院长刘智海,是宁浩的大学同学。刘智海回忆,在拍摄《心花路放》前,宁浩跑了许多城市,到杭州探访自己时,两人在西湖边,把脚浸在水里,刘智海听宁浩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旅行见闻”,“电影差不多90分钟时间,宁浩跟我讲了80分钟,说这次的旅行太有意思了,碰到了这个人、那个人。电影上映时,我感觉自己也经历过那场旅行一般。”

  “有触觉的东西拍得比较得心应手。”宁浩说,而拍摄《心花路放》之前的那次旅程,正是让他产生“触觉”的东西。他也告诫在座的浙江学子:“电影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它是一种身体行为,不是一种大脑行为。”

  凭借这种“触觉”创作,才有了《我和我的祖国》里最受观众欢迎的短片之一《北京你好》。宁浩说,自己对2008年这一年印象最为深刻,当年发生了汶川地震和奥运会两件大事儿。这么快的时间里,要集全国之力去抗震救灾,还要举办奥运会,办好哪一件都不容易。“这个民族经历了很多苦难,才有了今天这一点点的成绩。人生也是这样,能有一点点成绩,一定是因为之前的不容易。我想表达的就是那种‘不容易’的感觉。”宁浩说。

  团队对故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早的设想是写一个卖奥运开幕式黄牛票的人。宁浩想起,作家王朔曾写过一个亚运会的故事,于是联系王朔要了版权,最终在那个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汶川元素,变成观众现在看到的版本。

  劝青年电影人,不要迎合市场

  对于浙江,对于杭州,宁浩一点也不陌生。

  浙江电影这些年走到全国前列,宁浩对浙江的青年电影人也支了不少招:“把你最想拍的东西发挥出来到最好就行了,拍摄短片不要背任何包袱。艺术作品是比长处的,不是比完整性的,一个长处会盖住你所有的问题。”

  过去,电影是拍给影迷看的,而2018年光浙江的观众人次就达13786万,比上年增长10.28%。电影早已不再是影迷的狂欢,受众慢慢出现分层。因此,宁浩劝青年电影人,不要迎合市场。“市场是迎合不了的,中国市场这么大,你把最真实的东西拍出来,市场自然会接纳你,会给你留有空间。之前有个导演说片子太长,怕影响排片,我听了挺失望的,如果你觉得它应该是长的,你就不要考虑那么多市场的东西。《疯狂的石头》那时候只有4000块银幕,现在有6.6万块银幕,增长了约20倍。这个时候,观影需求和市场发生了变化,更多样化了。”

  宁浩认为,当下的创作环境对年轻人是非常有利的,“你放心,不会错过机会的。一个人一生有很多机会,关键是你把自己做好。这个领域我没有看到被埋没的人才,是个人才他一定会出来,人才有他该走的路,也有必然要经历的路,你过分看重一个机会的话,那么你还不是一个人才。”

  机会不是过了就过了。宁浩希望在座的年轻人不要把人生寄希望于一个偶然的事件。他说,没有某一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人生,他的人生最终是在自己的掌握之内的。


浙江日报 人物 00011 宁浩 2019-11-18 20078029 2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