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特别报道·改变

张轶婷 “教育大脑”很给力

  【人物名片】

  张轶婷,杭州市建兰中学教师,“建兰大脑”实践者。

张轶婷 “教育大脑”很给力

  我参加工作已17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学工作循环反复,缺乏新鲜感。但每位敬业的老师都会努力提升,让每堂课都不一样。说说容易,做做难。一个班40多个学生,学习状况不尽相同,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是个很大的挑战。

  5年前,我在教学中接触到互联网技术,第一次使用极课大数据扫描数据。一个键按下去,每道题的得分情况一目了然。但时间一长,我有些不满足,心想“如果能找到错题背后的问题,对症下药该多好”。想不到,这个愿望很快实现。三年前,学校成立“大脑工作室”,也即“建兰大脑”。

  初创阶段挺累的,觉得技术一点都不智能,需对知识进行框架梳理,对题目进行多角度标签定义。日积月累下,大数据的作用开始显现。海量的校本作业、校本试卷在“大脑”沉淀,符合学校学情的题库初见雏形。

  如今,“大脑”用数据记录每个学生的思维成长,诊断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我最喜欢听到“张老师,我得到了黑马奖章呦”。若他的单科进步明显,我也会沾到喜气,得到一枚伯乐奖章。

  以前要成为伯乐,不容易,现在只要点点“大脑”,就能给更多孩子提供黑马跑道。我和同事们的普遍感受是,比起从前,我们更懂班上的每个学生;学生们也更懂自己,更加自信了。

  在“大脑”指导下,学校轻负高质的理念更易实现,我的教学理想也愈发清晰。互联网改变了我,也肯定会通过我改变我的每个学生。

  (本报记者 梁建伟 整理)


浙江日报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特别报道·改变 00006 张轶婷 “教育大脑”很给力 2019-10-23 浙江日报2019-10-2300026;浙江日报2019-10-2300022 2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