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乡村治理看宁波

鄞州清权兴业“种”文明 村村善治

上李家村文化礼堂是村民的精神家园

  鄞

  州

  清权兴业“种”文明 村村善治

  王凯艺 张绘薇 杨 磊

  初夏时节,花开渐盛,树木欣欣向荣。在宁波鄞州区817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乡村被重点圈出,迎来了整治提升与产业发展的三年规划。在新蓝图的指引下,一批美丽乡村的建设项目抓紧筹备,以“一镇一线一业、一村一特一品”为目标的“十百千万工程”,上马在即。

  雄心勃勃的发展大计背后,是近年来鄞州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以村民的“幸福指数”引领工作方向、衡量工作成效的湾底村,发扬“乡村契约”治理模式推动“三治融合”的陆家堰村,通过掀起文化礼堂访问潮、带动乡风民风变革的回龙村……在鄞州,一批“明星村”快速走红,不仅解锁了各自不同的乡村变迁“密码”,还共同修炼出治理有效的“鄞州功法”。

  鄞州,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乡村治理的新实践。

“三清单”运行法

规范基层公权力

  乡村治,则百姓安。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途径。

  近日,在云龙镇上李家村,“三清单一流程”图表醒目地挂在村务公开栏上,展示了财务支出、工程管理等基层公权力的流程和操作规范,村民一目了然。

  上李家村是鄞州推进基层公权力规范化运行的示范村之一。比如,该村投资4000万元的新村建设三期工程,从可行性讨论到决策实施,从设计、招投标到施工、验收等各环节,均严格按流程推进。村民对工程建设进度、建设质量、费用支出等了解得明明白白。

  事事可监督、件件按流程。眼下,在鄞州全区201个建制村、152个社区以及290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这种基层公权力规范化运行模式,已全面推行。

  为进一步规范基层公权力运行,充分保障村民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去年以来,鄞州在城乡一体全面推进“三清单”运行法的基础上,着重打造农村基层公权力规范运行新模式,发挥好村监会“村级纪委”作用,通过一项权力、一项流程、一张图表,厘清每个事项的权力框架、运行轨道,让基层用权有了“固定路线”,干部服务“看图做事”、群众办事“按图索骥”。

  为促进“三清单”落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五乡镇明伦村还充分发挥“轮值村官”制度的作用,使基层矛盾纠纷的化解率提高至90%以上。该村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等形式,从群众威信高、热心村务的党员、村民、乡贤能人中推选“轮值村官”,义务上岗,既以村民身份监督村务,又以“干部”角色协理村务,并接受群众监督,成为农村干部群众感情“联络站”、矛盾“缓冲带”、村务“透明房”和人才“选育库”。

  “‘三清单一流程’,创新了乡村治理方式,规范了基层公权力,精准施策,对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鄞州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目前,鄞州已编制基层公权力运行流程图93张,建成国家级民主法制村(社区)4个、省级民主法制村(社区)31个,实现全省新农村建设“九连冠”。

“契约式”治理激发共建活力

  群众是主体,力量在民间。近年来,鄞州通过“村事民议”“村务民定”“村权民管”等,将“包干替代”转变成“群众自治”,进一步优化乡村治理模式。

  依托说事长廊、文化礼堂、鄞领驿站等载体,鄞州各村均实现了大事小事让群众谈、群众议,并实行“群众点单、干部收单、镇村办单、区里督单、群众签单”的问题解决模式,广受好评。

  姜山镇陆家堰村,就是群众自治的典范。村党支部书记姚宏法表示,该村只用三年时间实现“脱胎换骨”,秘诀可以概括为“契约治理”,即党员干部承诺践诺,村民集体参与出谋划策,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决策取信于民,用长效机制确保村里大小事情的及时跟进、利于执行。在“契约”之下,村里通过“民议民定”,对妨碍村容村貌的群众公开公正地惩罚,引导文明风尚。一个全国文明村,就此一步步“炼”成。

  秉持“人民第一,创业万岁”理念的下应街道湾底村,通过量化村民幸福指数来引领工作、衡量成效,推行“村务民定”,实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五步法”。湾底村组建起村民自治组织领导小组、执行小组和监督小组,并建章立制,规定村委班子每季度要向村民代表汇报经济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投资建设等事项,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实现了村务集体商议、民主决策。

  如陆家堰村、湾底村这样的先进村,在鄞州并非个例。近年来,一项项突破制度藩篱、释放乡村活力的创新举措,在鄞州乡野不断涌现,乡村治理机制、载体不断更新,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社会化”运营兴文化礼堂

  今年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鄞州区云龙镇上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李德龙,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交了一份《关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建议》。他希望,上级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尤其要依托村文化礼堂,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推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礼堂的兴建,如何运营好这一新阵地,充分挖掘、体现乡村文化内涵,成为摆在村党组织负责人面前的新课题。

  最近,邱隘镇回龙村的文化礼堂“火”了:月均推出15场文化活动,年服务村民突破3万人次,还吸引东钱湖、潘火等其他地区的群众慕名而来。每天晚上,回龙村文化礼堂内的健身区、瑜伽区、灯光球场、电子阅览室人气十足。村党支部书记董海浩自豪地说,文化礼堂不仅成了村里的“时尚客厅”,更为难得的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回龙村文化礼堂养活了自己,每年还能增补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

  文化礼堂要热起来,群众参与是关键,为此,鄞州还推行了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比如,在回龙村,经过文化礼堂理事会的统一运营,不仅图书室、综合舞台、灯光球场等场地可以免费向村民开放,村民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一人一艺”免费培训课程,村民还能申请在文化礼堂举办书画、摄影等展览……满足了群众各方面的文化需求。

  如今在鄞州,文化礼堂已具备理论宣讲、乡风评议、志愿服务、技能培训、文艺培训、乡村书房、村民说事、党群服务中心、人大联络站等功能,成为集提升素养、文化传承、基层治理、文明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阵地。文明乡风,也从一座座文化礼堂萌发、繁茂,吹遍鄞州大地。

“工农旅”融合

盘活集体经济

  产业兴则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前不久的“五一”假期,素以“石头村”闻名的东吴镇勤勇村游客纷至。荒废了近20年的勤勇小学摇身变为“网红”民宿,吸引众人目光。自去年12月底投入试运营,每逢节假日,这个民宿的22间客房几乎都会客满。据介绍,以“城郊十园”建设为契机,勤勇村充分利用山、水、田、村等资源,以康养项目为开发重点,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去年,该村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00余万元。

  休闲观光经济、蓝色海湾经济、健康养生经济……鄞州的乡村正把美丽资源转化成生产力,让“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然而,地域广袤的鄞州,各村资源禀赋不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盘活资产、依托资源、物业租赁、合力投资等,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鄞州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得益于紧邻东部新城的区位优势,邱隘镇东雅村多年前建起标准厂房用于出租。去年,村实现经营性收入2000余万元,村民人均分红1.5万元。邱隘镇副镇长上官福足表示,随着东部新城的不断开发,今后,东雅村也将主动接轨,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对于横溪镇梅岭片区而言,由于资源禀赋较差,难以发展相关产业,“单打独斗”就不如“抱团发展”。“我们将该片区3个欠发达村的扶持资金汇集在一起,共同在镇区投资建设标准厂房,盘活村集体经济。”鄞州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鄞州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已全部消除,年经营性收入25万元以上的村比例已达到93%。

  乡村振兴是场“持久战”,鄞州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今年3月底,《鄞州区乡村整治提升与产业发展三年规划》编竣,围绕“一环五片”,以“一镇一线一业、一村一特一品”为目标,实施包括“十线”“百村”“千里游步道”“万亩特色产业园”的“十百千万工程”,着力构建村在线上、园在线边、产村结合、农旅文体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鄞州有丰富的农田、水系、林地和人文资源,根据规划,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乡村特色,整合乡村产业,优化乡村布局,提升整体环境,努力实现乡村振兴。”鄞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浙江日报 乡村治理看宁波 00013 鄞州清权兴业“种”文明 村村善治 2019-06-09 浙江日报2019-06-0900006;浙江日报2019-06-0900008;浙江日报2019-06-0900007;浙江日报2019-06-0900010;浙江日报2019-06-0900015;浙江日报2019-06-0900016;浙江日报2019-06-0900017;浙江日报2019-06-0900019;浙江日报2019-06-0900013 2 2019年06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