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而行 浙江职业教育70年
陈樱之
御风而行 浙江职业教育70年
陈樱之
“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吹响了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号角。而在此之前,国务院已连续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蓝图已徐徐展开。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浙江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创造了发展的奇迹。浙江职业教育也紧紧伴随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初步建立起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浙江制造”崛起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全省中、高职业教育类型多样,规模稳定,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47所(另有筹办2所),全日制在校生数35.33万人(不包括本科院校延办的专科),专任教师数1.51万人,专业布点数1263个,覆盖高职高专教育全部19个专业大类。中职学校323所,在校生67.98万人,专任教师数3.44万人,专业布点数2166个,涵盖经济普查中所列18大行业领域。数以百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之江大地生动诠释着“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创新和突破 打造全融通职教体系
在高职学院拿到本科毕业文凭,在职业高中听到高职学院老师的讲课……这些在浙江可都不是异想天开。怎样培养大批与浙江省经济社会相匹配的现代职业人才?浙江实践的答卷是:长效保障机制下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和突破。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长效保障机制。近五年来,每年省级财政投入中职教育达2亿元左右。
在长效保障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我省着力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普职协调发展,推动实施普职同平台同批次同步招生和普职学生的有序流转,探索课程共通、专业体验、生涯指导等多样化融通模式改革。“3+2”、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一体化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家长热捧。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则是浙江省2015年开始的新探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五所高职院校依托高职资源、联合相关本科院校率先开展了4年制本科职业人才培养试点。2018年,浙江正式启动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浙江15所中职学校与省内8所本科院校联手培养学生,实现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无缝衔接,使全省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
共建和共享 推进全融合产教关系
职业教育是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我省大力推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各地建立以区域或专业为纽带、地方政府(或行业)为主导、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职教集团或联盟。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有效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企业和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全省各地已组建100多个职教集团,与近7000多家企业结成紧密合作关系,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达3.1亿元。2018年院校技术交易到款额达1.2亿元,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达3.6亿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6.8亿元。
烹饪大师胡忠英、美发美容业元老级大师罗红英、根雕大家张德和……大咖们亲自带你进入行业的大门,这场景在浙江并不是梦。浙江各中职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8年全省共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18个,省级试点90个,全省有179所中职学校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参与试点专业点数381个,参与学生数3.95万人,参与大中型企业1634家,保障体系和双元育人机制初步形成。
发展和提升 拓展全方位服务能力
2018年,由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省职业教育集团)投资控股、教育成员单位参股设立的浙江工匠培训学院在杭州成立。这意味着,浙江省首个以培育具有敬业、专业、精业精神大国工匠为目标的省级教育平台正式亮相。
从学校多元化人才培养,到社区教育、企业培训和终身学习服务,浙江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紧密结合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以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对接国际先进职教标准,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内涵。2018年,全省高职院共开设了63个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效提升了专业的整体建设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浙江的职业教育模式,也从国内走向了周边国家,据统计,近三年浙江省高职院校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数和课程标准数共有107个;同时,浙江省已有6所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海外分校,极大地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和服务水平。
大国尚技,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起跑线上,站在长三角深入融合的战略起点,浙江职业教育正御风而起,服务浙江新时代发展的战役正在全省各地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