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沪浙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借势发力招大引强

上海“绿洲” 海宁勃发

  本报讯 (记者 沈烨婷 陈培华 通讯员 沈鑫 柴天明) 这两天,上海光维通信公司一大批生产设备从上海运抵海宁。“公司生产、研发和物流全部迁移,我们将扎根这里。”站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的新厂房前,光维通信相关负责人罗奇勇说,在新的地方创业,却有回家的感觉。

  走进海宁分区,处处可见“上海基因”。在海宁科技绿洲园区内,一幢幢别致的建筑掩映在绿树中,犹如上海漕河泾科技绿洲园区的翻版。“不仅貌似,更是神似。”海宁分区公司副总经理林刚说,上海漕河泾园区王牌项目科技绿洲投资3.6亿元,建成浙江省首个集“生产、研发、办公、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花园式产业园区。目前,已有蚂蚁精密、久达光电等23家企业入驻。二期11幢厂房今年刚一竣工,就吸引了泰矽微电子等十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签约。

  作为沪浙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合作项目,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于2009年开建。一个是以皮革、经编、家纺等传统工业闻名全国的经济强县(市),一个是汇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的上海老牌经济开发区。当时,海宁正在寻求产业转型,上海漕河泾也有“走出去”的冲动,双方一拍即合。

  合作不是简单相加。“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让政府和企业各施所长。”海宁分区公司副总经理章红缨说,上海漕河泾不单输出品牌,还出钱出人。海宁分区参照上海漕河泾公司化运作的模式,由上海漕河泾和海宁经济开发区下属国有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分区公司,并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运营模式。

  筑巢引凤来。“我们第一次享受到了‘拎包入住’的待遇。”浙江宝捷机电公司总经理卢文彬说,得益于公司化运作,海宁分区创造性地使用了土地二级开发模式——政府征迁后,由漕河泾海宁分区公司收储并为企业量身定制厂房。由此,这家为博世、西门子、施耐德等公司提供电机马达的企业迅速壮大,5年内产值翻了一番,去年达3.5亿元,在行业内居全球前三。

  新兴产业培育更有底气。在海宁分区西北侧,总规划面积1170亩的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第一组团已初露雄姿。这里已累计引来瑞宏科技、玛冀电子等17个项目入驻,签约总投资77.75亿元。预计到2020年,泛半导体产业园将落户产业链项目超30家,企业直接投资超100亿元。

  招商也可“借船出海”。“通过合作,我们借助上海漕河泾高端的产业能级和品牌知名度,获得了更多招商引资的机会。”林刚说,海宁分区相继引进欣奕华、哈工智能机器人、日本铁三角、德国索璞、德国艾森曼等优质项目。此外,光维通信、与德通讯等多个项目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转移至海宁分区。目前,全区共有来自上海的企业69家,其中通过高新技术认证的55家。

  去年,海宁分区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签订了《沪浙科创平台战略合作协议》,引进“漕河泾科创中心”及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招商资源,并在科技绿洲建立了众创空间——“漕河泾创营·海宁”,目前已有21个项目注册落户。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上海“绿洲” 海宁勃发 2019-04-17 9907403 2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