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荆谷那些事

  荆谷三面环江,一面邻山,属于半岛地形。马屿飞云江大桥通车前,它靠的是渡船出行;每天一班的轮船,就是它到瑞安的便携交通工具。

  轮船由小火轮与驳船组成,小火轮是动力船,后面挂着驳船,船与船间系着粗大的缆绳。驳船少则一、二只,多则四、五只,这条飞云江上的长长船队,首尾相接,一路驶来,犁起一片片洁白的浪花。每临近埠头,轮船就拉响汽笛,给久候的寂寞心灵带来一阵阵喜悦。坐人的客船为棚屋式结构,船舱两旁是一长排的靠椅,中间是长板凳,我们都喜欢坐在临窗的靠椅上。天气好的时候,舱背也可以坐人,凉风习习,要多爽有多爽。一路慢悠悠驶来的轮船,曾经是我的最爱。

  我的老家七甲村是飞云江中游的一个村庄。它的南面与西面临江,沿岸筑了一条长长的堤坝,堤坝上种满翠绿的竹子,迎风摇曳。九曲回肠的飞云江就像一根缠绕的绸带一样,环抱着我的村庄。村庄的西面是个渡口,俗称七甲渡。是荆谷到马屿的必经之路。每每从凌晨开始,挑担的、拔草的、买牛的、卖猪崽的、打长筒的、补碗的、担奶的……熙熙攘攘,显得相当的热闹。

  1995年,隔江通了大桥以后,这个渡口就开始衰落了,如今20多年过去了,现在逐渐被一些青年人遗忘了。我曾有几首诗写此处:“黄麻两岸浓,鸭戏水中虹。试棹潮平去,云航一笛风。”(《过七甲渡》)“白鸥鸣古渡,翠竹荡江风。今日行乎此,一湾斜照红。”;“翠竹坚堤坝,黑鸦过暮冬。江涛拍云水,绿臂挡洪峰。” (《过七甲堤坝即兴二首》)

  渡口被弃后,村民对其中的一段江堤进行了改造,坝面被铺上水泥路,安置了花岗岩椅子。我没事的时候,或者有朋友来的时候,经常带他们去江边转一下,好几次碰到了落日与晚霞。这时的飞云江显得非常宁静,水流好像也凝滞了下来,在风中曳动的,是岸边稀稀疏疏的芦苇。我们在江堤上漫步,有时也迎着凉爽的江风,跑下堤坝,走进芦苇丛,去窥探涂滩上的小蟹。小蟹多极了,这种小蟹好像从童年到现在就没长大——人稍一靠近,它们却钻到洞里,遁得无影无踪。但只要你默契地站一会儿,它们就又爬出洞口,好像和你捉迷藏一样。新来的朋友很新奇,非要脱了鞋子去捉蟹,我们也不制止……野趣横生的江景给了人们太多的快乐。

  邻村是八甲村。上世纪60年代,粮食部门在江边修了一座粮站,就叫八甲粮站,它是整个荆谷乡的粮食征购点。粮站除了一座普通的二层办公楼外,还修了三座谷仓。谷仓高约6米,直径约9米,最高处开了4个小窗,起到了很好的防鼠、防潮作用。它们全由青石岩修建,垒成鼓鼓的“圆桶”模样,类似于农家的稻桶,非常有特色。现在它们是瑞安仅存的3座圆形青石岩粮仓。

  荆谷其实历史蛮悠久的,但留存的文字不多。境内的牛头颈遗址有一处30厘米厚的文化堆积层。出土了不少陶器与石器。专家鉴定后,确定为新石器晚期。山西村的山腰处,还长有一棵1100年树龄的竹柏。潘岙村的黄荣波,有一次在山上发现了两座石棚墓。告诉我后,我和朱玉贵还专门去考察过。后来,我又陆续发现了另外两座石棚墓。

  在《荆谷风情录》一书里,我收集了不少荆架山的美丽传说。从远处看,荆架山似一头卧在大地上的水牛——它有完整的牛头、牛颈、牛脊、牛身、牛尾巴。在八甲村的牛尾巴山,朱玉贵还寻到了一处摩崖,还算清晰的铭文显示,它刻于至元十五年。

  过去的几十年间,荆谷挨家挨户在饲养水牛,水牛曾经是荆谷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且闻名于国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荆谷还造就了一个著名的民族品牌——“擒雕”牌炼乳。养奶牛,当地还衍生出了一种独特的食物——乳酪饼(即牛乳)。我母亲生前就非常喜欢吃。这种质如豆腐,口味甘醇、可口的乳白色农产品,我还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过,是荆谷独有的。

  荆谷的村民,种植的糖蔗、瓯柑、白银豆是四乡闻名的农产品。因为盛产糖蔗,荆谷的红糖也非常出名。据说荆谷种植糖蔗的历史有数百年了。荆谷红糖的炼制,民间叫“绞糖”,这是因为过去糖蔗是先放在石榨辊下压汁,再放入排锅煎熬的缘故。我想绞糖的历史应该和种植的历史是相一致的。

  沙垟一个叫包斌的百岁老人,是民国时期的大学生,他在1941年的《浙江工业》杂志就发表了《瑞安飞云江沿岸制糖业调查》一文,文中描述了40年代初期飞云江沿岸的甘蔗栽培、品种来源、制糖及销售的概况。算是间接地为荆谷的制糖业画下浓重的一笔。

  外出的老乡中,从事最多、老板最多的是眼镜这个行业,开店卖眼镜是荆谷人最喜欢的行当——没有之一。十几年前,一个叫黄崇付的荆谷人创办了“暴龙”眼镜,威震江湖。近年来,他铺路、造亭、赈济饥贫……每年都拿出了相当数目的善款,数年间,累计金额已经一百多万元。一位在阿里巴巴任职的本地大学生还成了瑞安首富,他就是阿里巴巴帝国创办人之一,江湖号称阿里十八罗汉之一的谢世煌。

  这些三五成群回乡的能人,后来还成立了荆谷乡土文化研究会——一个类似同乡会的组织。有钱了的荆谷人开始起屋、造桥、修祠堂。

  许姓人在新河头村修了许景衡纪念堂,人称横塘先生的许景衡(1072-1128)是一位学识渊博、精通今古的学者和诗人,明末清初时就被邑人尊崇为“瑞安四贤”之一,还是温州的“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朱姓人在七甲村修了朱熹纪念馆。据婺源《沛国郡朱氏世系图》记载,七甲朱氏始祖朱一轮为朱熹的第17世孙,他自明万历年间迁居七甲村始,他的后裔已经在此生活了380多年,如今以七甲村为中心的朱熹后裔已达4800多人,可谓枝繁叶茂。

  离开荆谷三十多年后,我于2014年把自己的两间木房子翻盖成了两间三层楼,是为了方便自己清明祭祖有落脚点。荆谷的交通现在很方便,温州的绕城高速公路甚至还有一个出口也放在荆谷,这一段公路的建造商叫朱国燕,他也是荆谷人。荆谷现在真的是金谷了!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荆谷那些事 2019-03-31 9759189 2 2019年03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