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潮专刊

培育农民致富“领头羊”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创新 “农民培训+”系列模式

  日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热闹非凡,仙子红茶、黄秋葵含片和饮品、对虾干、山湾橘、葛根粉、红薯粉丝等“鲜甜三门”优质农特产品纷纷亮相。三门县新型职业农民领头人培训班暨“鲜甜三门”优质农产品进杭城高校推介会在这里举行。

  据介绍,这次活动是由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三门县供销社策划实施的“浙江农民读书月”主题活动之一,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实战培训、校社企三方签约、农产品校园趣味科普、三门优质农产品校园师生品鉴·测评、校园新田园(金选家用好食材)O2O展销、优秀学员采访、在线品鉴问卷等。来自三门县的种养殖大户、合作社骨干、农场农庄骨干等60多名学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创新“农民培训+”系列模式

  培育农村致富“领头羊”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浙江省供销社举办的全日制公办高职学院。自2009年以来,学校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培育工作,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学校2012年获批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培训基地,2013年成为“浙江农民大学”七个校区之一,2014年成立科技部“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学校还设有“浙江供销培训中心”“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基地”“浙江省供销社合作经济研究所”“新农村商品流通电子商务平台”等各类为农服务平台。同时,与省内市、县供销社联合成立了22个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学校以平台和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检测技术、高级评茶员、庄稼医生、农村金融与财务管理和农合联“三位一体”领头人等培训,培训班一期又一期相继在全省各地开办,迄今学院已举办涉农培训班数百期。为了方便农民,有时干脆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把培训班办到偏远乡镇。农民需要什么,学校就想方设法开出相应项目;校内培训讲师不足,就从浙大、省农科院、中茶院和中茶所等单位请来专家。同时,深入开展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有4家培训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浙江农民大学示范实训基地。

  “2015年我参加了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班。之后学校丁老师利用节假日,带领大学生电商创业团队到临海实地指导我们构建了网上销售平台。目前每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稳定在数百万元。今年我又到学校参加了全省农合联领头人培训班,学习了跨境电子商务知识,又有了拓展业务的新启发。这样的培训真实用。每次培训可以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结交新朋友,开拓新市场,收入也大大提升。”浙江永丰鲜果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应启敏说。

  “我们的培训对‘三农’工作的作用很多时候是隐性的,为了助力学员增产增效,我们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后续服务’诸多探索,看到学员获益,看到农村发展,我们的培训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学校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这样说。

  看到培训及后续服务对促进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成果之后,学校加大投入,加快农民培训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农民培训+互联网协同”教学模式改革,扩展培训内涵,提升培训实效。前几年,学校与省供销社本级龙头企业浙江农资集团合作开展“智慧农资”服务平台建设,承担了庄稼医生网上培训资源开发及庄稼医生线上线下培训相关工作。现已建成的《庄稼医生》在“中农在线—智慧农资”网上庄稼医院在线开放,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列入全国推广项目。在松阳县“农合联”庄稼医生培训班、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全省庄稼医生培训班上,依托《庄稼医生》线上资源开展预学活动。在开班之前,通过微信群远程支持学员安装手机App。在面授培训过程中,重点讲解学员预学中的疑难,并加强学员之间的交流。在培训结束后,引导学员利用App互动功能实时咨询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方便了学习,提高了效率,深受学员欢迎。去年起,学校抓住省高职优质校建设契机,建成了“继续教育信息服务一体化平台”,并成功开发了《高级评茶员》《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两个农民培训专题网络资源库,为下一步项目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训奠定了基础。

  今年,学校积极实践“新供销·心零售”新理念,遴选优秀学员优质农产品进校园,创新“农民培训+校园心零售”模式。三门县新型职业农民领头人培训班暨“鲜甜三门”优质农产品进杭城高校推介会的成功举办,受到各方一致好评。“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县域优质农产品展销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田间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员沙龙相结合、优质农产品展销与高校师生品测消费相结合,不但可以让学员们学到相关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还可以展销自家的优质农产品,宣传区域品牌,这样的农民培训接地气,讲实效。”三门县供销社副主任梅杨如此评价。

  打造学校社会服务品牌

  彰显服务“三农”办学特色

  作为一所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学校每年初都会通过省内各级供销社给农民提供“菜单”,然后根据“点菜”要求,给农民送去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早在2008年,《浙江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了学校开展农民培训的做法和经验,“农民点菜、学院送餐”也成为学校社会服务的品牌模式和金名片。近年来,学校从培训组织与实施的角度创新发展“农民点菜、学院送餐”社会服务模式,不断丰富其内涵。学校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介绍,“在服务对象上,这里所指的‘农民’广义上来说是指只要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相关联的服务对象;在服务内容上,即所指的‘菜’就是农民需要的,学校又给得出的各类人才培训、技术服务、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在服务形式上,根据供销社和农民的特点和需求,采用‘迎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在资源利用上,充分整合学校、系统、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满足送餐服务要求。”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学校积极承办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产品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首届全国评茶员职业技能大赛预选赛技术培训班等全国性培训班,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6年,学校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五性合一”的培训策略。即以农民学员需求为项目开发与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坚持培训课程的实用性、培训师资的多元性、培训组织的严密性、培训模式的开放性、培训服务的延伸性。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积极开展“互联网+”农民培训,努力从培训走向培育。实施需求导向,“五性合一”培训策略以来,学校农民培训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民培训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个性化服务更精准、精细,收获了农民学员满满的褒奖与鼓励。

  “通过聆听专家的专题报告和课余沙龙头脑风暴,我充分认识了品牌建设和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了解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体系,收获满满。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实战型培训,我们新农人很渴望这样有实效的培训。”温州雁圣源铁皮石斛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呈勇说。

  “我参加过很多涉农培训,经贸学院的培训模式很开放也很接地气,培训班期间我很惊喜地接受了丁老师题为‘讲述康创故事·赋能健康中国’《农民培训+学员访谈录》专访,这让我们新农人十分受鼓舞也十分感动。”敦果良品品牌创始人俞嘉说。

  “经贸学院浓郁的‘服务三农’校园氛围让我们能静心学习、回味大学生活,培训组织十分严密,班组成员尽职尽责,培训结束后班组成员能带头相互走动、团结协作、激发梦想,让我们新农人不再孤军奋战。”亮剑九州集团董事长汪勇成说。

  除了开展农民培训外,学校创建了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服务中心和县域农产品电商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县域农产品电商化、农产品品牌与标准研究、农产品电商交易安全与智能化服务、农产品电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茶文化创意与传播等方面的涉农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开设了“农资订单班”,组织教师科技下乡和学生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探索与实践“农民培训+跨专业协同”和“农民培训+科技特派员”等模式。同时,学校实施了“大学生社倌”计划,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任理事长助理、社长助理职务及技术、管理工作。

  学校党委书记劳赐铭表示,学校坚持“立足浙江、依托系统、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建立了校社政企四方合作的办学体制。通过不断深化“农民点菜、学院送餐”社会服务模式,培育了一批农村致富“领头羊”,锻炼了一批专业骨干教师,打造了学校社会服务品牌,彰显了服务“三农”办学特色。

  (吴俏婧)


浙江日报 潮专刊 00012 培育农民致富“领头羊” 2019-03-28 浙江日报2019-03-2800008 2 2019年03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