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全域乡村美 都市后花园

  杭

  余

  全域乡村美 都市后花园

  余杭,历史底蕴与现代文明交融,乡野气息与城市呼吸并存,这块美丽之洲,正演绎着美丽都市乡村的别样风采……

  余杭是中华文明圣地、创业创新热地、生态宜居福地,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生态优美,人文荟萃。这是一份鼓舞人心的成绩单:2018年,余杭区实现生产总值2312.45亿元,增长11.2%;完成财政总收入623.8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36.3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居省市前茅。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余杭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心头真抓实干,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出台形成了一整套惠农支农政策体系,相继推进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农村综合整治工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构建特色田园乡村与繁华都市新区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新格局,争创新时代经济发达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余杭样板。

  如今,余杭美丽乡村大花园建设成绩斐然,全区实现规划保留村精品村创建全覆盖,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6个,省级精品村12个,省级2A级景区村庄60个(其中3A级15个)……乡村风貌日新月异,现代设施加快配套,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兼具大而美和小而精的余杭乡村,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2018年,余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691元,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下降到1.667,居全省最低行列,以城乡全面融合为特征的余杭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级联创” 推动全域覆盖

  好景时时见,乡村处处新。纵览余杭,一个个美丽村庄点缀于青山绿水之中,一张锦绣美景图尽在眼前。

  2017年,余杭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坚持重点打造与全域覆盖并重,系统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镇街、精品村(示范村)和美丽庭院“四级联创”,点线面结合,建管护并举,优化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传承美丽人文,聚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和全域美丽乡村大花园。

  全覆盖实施精品村创建。全区125个规划保留村分三个批次全部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推进围墙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杆线革命等环境整治,开展道路、绿化、游步道、文化礼堂、生态停车位、景观节点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全区各村全面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和每月评选,做美做优人居环境,并同步开展景区村庄创建,促进休闲乡村建设。注重因地制宜,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村庄。靠近主城区的乔司街道永西村,打造了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特色的“时尚云村”;东部水网地带有塘栖村、五杭村、渔公桥村等以水乡水韵为特色的美丽乡村;中部平原形成了以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新港村、杜城村、西安寺村等美丽乡村;西部山区以优美自然山水和休闲旅游为主导,打造了小古城村、径山村、山沟沟村、青山村等各美其美的特色山村。

  精品区块(线路)变盆景为风景。通过实施连线连片景观风貌综合整治,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风景带。全区基本建成大径山、中泰、塘栖、良渚、运河等10个精品区块和精品线路。如“塘超小径”,串起塘栖古镇、丁山湖湿地和超山风景区,形成一条连接城乡的原生态滨水游步道,远山与近水相得益彰,人们在此漫游、健走、骑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规划先行,健全制度,全民动员,加强领导,余杭真抓实干攻坚、真金白银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全区建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各镇街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推进各项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和过程管理,落实责任,加强宣传,“人人当园丁、处处建花园”,形成了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10+X”行动 攻坚全域美丽

  余杭着眼大花园建设,实施美丽乡村、风景田园、美丽公路、美丽城镇、清洁家园、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城乡管理、厕所革命等美丽余杭“10+X”专项行动,全域高水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形成以美丽公路为骨架的“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空间形态,构建全域大绿大美格局。

  美丽公路形成美丽骨架。余杭建成“一带十路、两区十线”精品示范工程,全区完成县道以上整治提升500余公里,条条美丽公路覆盖城乡,成为旅游带、休闲带、经济带。2018年,余杭在全省率先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计划3年内完成“百村千里”农村路1000公里。

  推进全域基础环境整治。以整治暴露垃圾、违法建筑、不雅建筑、裸露土地、乱堆乱放、乱贴乱挂等脏乱差现象为重点,促进全域美丽。全区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371万平方米,分类处置234.3万平方米。整治各类不雅观建筑126.8万平方米。2017年,余杭成功创建基本无违建区。

  大力实施农村生态建设。“五水共治”持续剿劣,2017年夺得“大禹鼎”;全域风景田园建设如火如荼,做实美丽乡村的广阔基底,深化村庄长效管理。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实行“一把笤帚扫到底”,推进农村生活垃圾“三化”处理,全区各建制村都已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机制,城乡污水设施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保持在100%。2018年,余杭对所有存量农村公厕进行改造提升,并新建一批农村公厕,改善农村如厕环境。目前,全区完成农村公厕改造建设520座,实现农村公厕对标提升全覆盖。

三大文化 彰显特色底蕴

  令余杭人引以为傲的,不仅是乡村全域美,更在各个村落的精雕细琢。余杭拥有5000年良渚文化、2000年运河文化、1000年禅茶文化,千年的文化基因深深烙印在余杭的每一个角落。从西向东,这里的美丽乡村,不断挖掘自身历史文化,营造乡村各自文化特色。

  余杭西部,凸显禅茶文化。走进径山镇径山村,古寺、茶园、村落,一切安静而美好。为了实现“颜值”与“内涵”的同步提升,径山村通过美丽庭院、围墙革命、景观节点打造等措施,逐步彰显“禅茶第一村”特色。

  余杭中部的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街道北部的8个村,依托良渚文化,结合“文保+农保”独特优势,连片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农耕文化体验特色。

  余杭东部,京杭大运河文化熠熠生辉。塘栖古镇,大运河穿镇而过。这里正在实施大运河文化带(余杭段)建设,通过开展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景观提升、生态保护等行动,将使大运河成为展示余杭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长廊。

  美丽乡村建设如何既优化乡村空间,又保持最本质和最朴素的乡土味道,是余杭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余杭制定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十不十宜”管理导则,在生态保护、选材用材、风貌管控、绿化美化、工程质量等十个方面明确正负面清单,定底线,明方向,规范建设管理,守住乡村原真原味原貌,避免出现偏离乡村主题的负面现象。

  “不砍树填塘、破坏生态,宜保护自然、保留乡味;不用材突兀、取洋舍土,宜合理选材、凸显乡情;不过度硬化、大量铺装,宜控制面积、精巧生态……”余杭将“十不十宜”规定纳入项目申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考核验收等全过程,加强全过程管控,努力留住绿水青山,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美丽经济 激发创新活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在“中国竹笛之乡”中泰街道紫荆村,以农户为主体创办了160多家笛箫乐器厂,形成了苦竹生产、竹笛加工、网络营销及音乐演艺等一二三产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年总产值达1.2亿元,占国内外竹笛市场份额75%以上。

  近年来,余杭区坚持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把促进富民强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引擎,围绕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村的文化、景观、产业等多元价值,推动美丽乡村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

  坚持绿色兴农,大力建设“百园农业”。全区已建成500亩以上规模化现代农业园区133个(其中千亩以上园区95个),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19.1万亩,连续4年实现粮食面积和产量双增长。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余杭被列为首批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大径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三园联创”工作有序推进。2018年,全省农业“两区”建设暨产业发展大会在余杭召开。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景区理念规划全区,以景点要求建设城乡,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胜地。全力冲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进一步擦亮良渚文化“金名片”,促进文旅结合。打造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余杭西部五镇区域内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现代民宿与径山寺、双溪漂流、千亩花海等景点通过精品游线衔接贯通,全域化景区基本成型,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的绿色发展。

  新型业态和互联网的融入,更是让余杭美丽经济活力无限。黄湖镇青山村利用旧礼堂改造成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成为国内外设计师的交流平台;在良渚街道新港村,IT创客将公司搬到了村里办公;海峡两岸美丽乡村产业园落户塘栖镇丁山河村,乡村旅游、文创等一批产业已入驻。实施农家乐(民宿)发展提升工程,全区已建成农家乐(民宿)344户,精品民宿31个。2018年,全区农业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1050万人,直接经营收入10.18亿元,增长23%。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径山茶、鸬鸟蜜梨、塘栖枇杷等本地主导农产品电商化。2018年,全年农副产品网络销售额达8.4亿元,猛增47.3%。

  推进村强民富。余杭出台了全省领先的“富村惠农双十条”新政,政策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富村十条”主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18年,全区村级经营性收入村均达到339.7万元,已全部消除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薄弱村。到2020年,全区将消除经营性收入70万元以下薄弱村。“惠农十条”主攻农民创业增收,通过加大财政直补、支持新业态发展、科技兴农、人才培育等举措,力争2020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5000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乡村善治 共享幸福家园

  在径山镇小古城村钱三组,古朴的低矮景墙取代了之前难看的高围墙,整个村落清新怡人。而更让村民骄傲的是,拆围墙难题,从动议到完成只用了21天时间。

  在如此短时间内让27户村民敞开心墙,得益于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的运用。“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商共议,很快就把拆围墙的事情敲定。

  10多年来,小古城村一直保持这一优良的村民民主议事制度,在村党委的引领下,形成了“四议”工作法,解决“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的效力”四大问题,带动老百姓参与到全村各项工作中去。

  余杭以“5+1”机制打造“农村幸福社区样本”,推进“党政共抓、决策共商、民生共计、美丽共创、成果共享”等五大机制,突出“融合共治”的目标。余杭发布了全国首个《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标准规范《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规范》,全区各村全部建成“一门式”服务大厅不少于50平方米的综合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成为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示范县。

  完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党建+”基层治理机制,村级事务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搭建平台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深化“法治余杭”建设,坚持用法治精神引领社会治理。以“平安余杭”建设为载体,创新治理模式,搭建区级基层治理综合指挥平台,推进镇街“四个平台”建设,健全基层治理“一张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余杭在全省率先建立无差别化的城乡社保制度,并加大农村困难人群关爱力度,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养老、医疗等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

  纵观余杭美丽乡村建设,既有全域大美的风骨,又有村点出彩的精致,既有精雕细琢的文化内涵,更有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态势。接下来,余杭将围绕“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这一总要求,大力推进全域创新策源地、全域美丽大花园、全域治理现代化“三个全域”建设,加快实现“东部崛起、中部兴盛、城西腾飞、西部富美”,全力争当新时代发展排头兵。毋庸置疑,余杭将以更加奋发的姿态,迎来新的辉煌!

  (本版图片由余杭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全域乡村美 都市后花园 2019-03-13 浙江日报2019-03-1300008;浙江日报2019-03-1300006;浙江日报2019-03-1300007;浙江日报2019-03-1300012;浙江日报2019-03-1300014;浙江日报2019-03-1300016;浙江日报2019-03-1300021;浙江日报2019-03-1300009;浙江日报2019-03-1300015;浙江日报2019-03-1300023 2 2019年03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