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服务”要突出“常”字
钱振霄 邵晨婵 蒋妥
【“三服务”实例】
1月11日,我们走进乐清市浙江珠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时,天下着小雨。周边崭新的厂房、道路乃至绿化都在诉说着,这是一家新近落地的企业。没来得及端详,便有人带我们走向会议室。公司总经理坐北朝南,面对着经信局、开发区管委会以及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干部,一场现场办公会正在举行。多亏政府助企服务员徐燕,这场会议才能开成。
“我们不懂政策流程,只是从朋友那边听说,权证名称不一,不动产登记就没法办。”珠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道说。从2018年11月起,他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由于部分权证在子公司大业电器名下,而这家企业已经被合并,这就产生了权证名称不一致的问题。尽管由于生产需要,公司早已迁入新址,但不动产登记只能一拖再拖。直到徐燕了解情况后,事情才有了转机。
徐燕把珠城科技的问题向上反映后,职能部门很快下到企业了解情况。进度走得比想象的快。通过1月11日的这场现场办公会,等税务部门审核后,不动产登记就能全部完成。
【评论员观察】
政府进企业进行现场办公,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高效。抛问题、找对策,多部门联手,政企之间直接沟通,在全省开展“三服务”活动的当下,这一方式特别值得提倡。
珠城科技的诉求虽是个例,反映的却是一个共性问题。如果建立健全一种常态化的机制服务企业,从而弥补信息不对称,既有利于企业增强获得感,也有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其实,“店小二”的角色就是这么来的。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政府主动作为,企业才能敞开心扉。而主动作为,更应重在一个“常”字。
“三服务”既要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也要熟谙政策、热心服务,这对干部自身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具备这些素质?隔三差五下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时间一长,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情况自会烂熟于胸。接下来,仔细分析哪些问题是长期的、哪些是短期的,哪些是制度性的、哪些是业务性的,并一一给出对策。徐燕既是一位助企干部,也是乐清市老干部局局长,尽管日常的工作与对接的企业交集不多,但这并不影响她服务企业。
市场瞬息万变,服务企业永无止境。服务的理念、内容、层次、方法是因地、因事、因人而变化着的,是需要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评价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领导干部“三服务”活动开展得如何,就看访了多少家企业、进了多少户家庭、走了多少个乡村,发现了多少问题、拿出了多少举措、解决了多少难题,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应经常“沉下去”,努力有作为。
开展“三服务”活动,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一阵风”,而是应少一点疾风骤雨、多一些细水长流,掌握节奏、保持韧劲、注重经常性,在持续深入的服务中,在切实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一句话,从部署到督查再到总结,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开展“三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广大党员干部应在改作风、转作风、正作风中实现真服务、深服务、大服务,从而持之以恒、常做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