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今日嘉兴

城乡一体 “化”出百姓幸福生活

  城乡一体 “化”出百姓幸福生活

  郁馨怡 邓建华 徐小丹

  物换星移,岁月如歌。

  改革开放40年来,嘉兴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何处是城,哪里是乡,许多人初到嘉兴,总是分不清楚城乡。这得益于嘉兴贯彻落实“八八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纲举目张。早在2004年,嘉兴就率先制定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全国第一个制订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地级市。

  2008年,嘉兴被列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嘉兴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城乡一体,正“化”出嘉兴百姓幸福生活。

农村居民收入越来越高

  这是去年的两组数据。

  2017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36元,同比增长8.4%,连续14年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1.69∶1,继续保持全省最低。

  在嘉兴,农业产出占GDP的比重并不高。那么,农民的高收入从何而来?据了解,嘉兴农村居民收入构成主要有四部分:工资性收入占比63.6%、经营净收入占比25.8%、财产净收入占比3.8%、转移净收入占比6.8%。

  不难发现,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收入自然就高。作为浙江省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地区,嘉兴市从2004年开始全面推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实施城乡“就业政策、招聘市场、服务制度、用工管理、社保体系”五个统一,消除城乡就业的各种政策壁垒,实现城乡平等就业。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嘉兴有大量农民搬离农村,住进了城乡一体新社区。安居的同时,“5060”人员的就业便成了难题,他们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缺,就业难上加难。

  这道难题如何解?为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嘉兴在镇、村专门组建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吸收农村“5060”人员入社,合作社则将承接的劳务服务“发包”给社员,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需求,也缓解了部分企业季节性缺工难题。

  匆匆扒过几口早饭,青莲寺村村民陆校珍就出门上班去了。她上班的地点不是企业车间,而是她最熟悉的田地。“这里上班按小时计算,可以回家接个孩子、烧个饭,很自在。”陆校珍说,成为海盐百合美家庭农场的工人后,她主要负责照料大棚蔬菜。现在,她已是一个小团队的负责人。

  农民富起来,少不了产业支撑。以粮食生产保持稳定为前提,嘉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蔬菜、果品、食用菌、花卉苗木、水产等主导产业日益壮大,畜牧业加速转型提质。值得一提的是,“旅游+”“互联网+”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去年全市农家乐接待游客3600多万人次。

  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在不断壮大,品牌建设加快推进。继平湖首创农业经济开发区模式后,目前嘉兴已建成1700个粮食生产功能区、78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2016年底以来,全市累计新创建5个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7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目前,平湖市新埭果蔬特色农业强镇和海宁市长安花卉特色农业强镇已通过省级验收。

城乡居民共享品质生活

  对于老百姓来说,幸福来自生活点滴的改变。

  看病不难也不贵、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工作之余去图书馆放松……不必再羡慕城市居民,嘉兴农村居民一样能享受品质生活。

  城乡基础设施互联,品质生活才能共享。从关注人的生活,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嘉兴不断统筹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让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比如在交通方面,2003年以来,嘉兴通过一系列改革,构建起了真正意义上完全融合的城乡公交体系。2008年实现村村通公交;2012年实现城市公交、城乡公交票价一体化;2015年,嘉兴市本级所有乡镇实现夜班公交全覆盖……如今,城乡公交车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站点,使城乡居民真正享受到零距离换乘。

  再如供水方面,随着自来水管网的铺设,嘉兴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绝大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用上洁净的自来水。

  另外,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全民社保推进机制基本形成,全市社会养老保障参保覆盖率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在98%以上,失业保险费率、待遇、管理实现城乡统一,城乡低保标准统一为796元/月。

  “富”的不止是口袋。如今农村居民有什么文娱活动,首先想到的就是文化礼堂。近日,一场题为《一席一故事》的主题讲座在海盐县西塘桥街道八团村文化礼堂热闹开讲,演讲者结合体验式游戏,让村民们积极参与,使其感知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

  文化礼堂敲开了农村文化传承大门,给予了农村居民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给养,并成为农村居民的心灵栖息之所。今年前11个月,嘉兴市新增农村文化礼堂105家,完成省定重点建设任务的191%;累计建成文化礼堂664家,覆盖87.14%的农村行政村。

江南水乡韵味十足

  潘家浜一不小心就成了“网红”。

  每逢双休或节假日,一拨接一拨的游客纷纷涌进秀洲区新塍镇潘家浜。游走在村庄里,游客看千年梓村,百年古井,感受农场采摘、蚕桑文化……美丽元素,串点成线,感受江南水乡农村的独特魅力。

  几年前,潘家浜还是另一番光景,全村100多户,就有近7成村民以养猪为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养猪村”。那时,村中河道污染严重,臭味扑鼻。

  2014年起,潘家浜村开始实施生猪减量提质工作,拆除违建猪棚。在治理好污染源后,又通过对村容村貌进行洁化、绿化、亮化、美化,着重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设施改造、公共基础服务提升和生态绿化补种等工作。与此同时,潘家浜村还通过治脏、治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全面开展生活污水处理、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环境景观综合整治,保持特色风貌。

  近几年,嘉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着力打造“水清岸绿天蓝、宜业宜居宜游、富饶和谐幸福”的江南水乡典范。

  通过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嘉兴城乡的水、大气和土壤等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了。目前,嘉兴全市73个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四类及以上水体比重提升到97.3%,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从不合格转变为连续优秀。

  农村也越来越美。2017年,嘉兴制定了《嘉兴市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三年行动计划》,在原有先进县、先进镇、精品村、清洁户“四级联创”机制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完善,提出了示范县、示范镇、精品线、特色精品村(景区村庄)、示范户等新一轮系列示范创建机制,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全域美丽乡村升级版。截至2017年,全市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15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54个,省级3A级景区村庄(示范村)15个,培育了16.5万个示范户。

  此外,嘉兴还全面推进农村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集中开展公铁沿线环境面貌整治。截至2017年,嘉兴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覆盖率达到84%,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2%,完成公铁沿线环境整治点和整治项目24598个。

  今年6月,嘉兴市出台《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地的意见》,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充满江南水乡韵味和红色文化元素的乡村振兴示范地。


浙江日报 今日嘉兴 00018 城乡一体 “化”出百姓幸福生活 2018-12-28 浙江日报2018-12-2800005;浙江日报2018-12-2800007;浙江日报2018-12-2800014;浙江日报2018-12-2800010;浙江日报2018-12-2800016 2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