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28版: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刊

董春法:山下的世界很精彩

  从武义县扶贫办退休10多年,董春法的生活仍与扶贫密切相关: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介绍下山脱贫的经验,到已经搬迁下山的村中走访,为低收入农户增收出谋划策。

  在过去的40年里,7.4亿多中国人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作为其中的见证者与参与者,75岁的董春法深刻感受到“扶贫”二字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更庆幸自己见证了这个精彩纷呈的时代。

  作为浙江下山脱贫最早的推动者之一,董春法至今难忘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难忘山区群众灿烂的笑容。25年来,武义共有423个自然村下山脱贫,涉及16902户、51106人,董春法说:“看到这么多人的命运因此改变,内心的喜悦无法言喻。”

  下山脱贫探路者

  1993年7月,当董春法从县土管局局长调任县扶贫办主任时,大家都说“这活儿可不好干”。

  当时,浙江面临沉重的贫困问题,1978年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董春法接管扶贫工作之初,武义是全省8个贫困县之一,23个乡镇有13个在山区,8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其中有4万多山民生存条件较为恶劣。县委、县政府冬送棉衣,夏送钱粮,帮助修路,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及发展难题。

  如何帮助山区群众摆脱贫困、增收致富?董春法苦苦思索,既然找不到可供借鉴的经验,他决定和同事走进南部贫困山区调研,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两人每天早出晚归、翻山越岭,用3个月时间跑了700个自然村。

  “不去不知道,改革开放15年了,还有老百姓的生活这样苦。”董春法说,在他跑过的高山、深山区,村民们几乎都住在摇摇欲坠的黄泥房里,连一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孩子没书读、得急病无法及时医治、大龄男青年娶妻难等状况普遍存在。

  在调研中,王宅镇紫溪村部分村民自发搬迁下山、生活逐步好转的做法,让董春法眼前一亮。

  “既然山下资源多、下山能脱贫,又何必固守山上?”在紫溪村,他因势利导,鼓励全村人都往山下搬。随后,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何不将山区群众全部搬迁下山去?

  根据这次的调研成果,武义于1994年5月颁布了全省首个专门鼓励引导农民下山脱贫的文件,对迁移下山的村在新村规划、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

  不曾想,政策虽好,但大部分山区农民却不愿意搬。董春法又一次次往山上跑,挨家挨户找原因,做动员。

  “年纪大的是因为故土难离,年纪轻的主要顾虑没钱盖新房。”董春法说,虽说县里有政策倾斜,但新村建设和村民建房的大部分费用需要自筹,成为不少农民的负担。为此,他积极为村民争取更多资金补贴,同时自掏腰包为一些困难群众盖房,“能帮一个是一个,每个月的工资,差不多全用在里头了”。

  就这样,难题一个个解决,村民一户户下山。下山脱贫,这个新鲜的经验也在全省推开,通过推进易地脱贫,实施异地开发,磐安、武义等8个贫困县在1997年提前完成脱贫目标,浙江在全国率先消除贫困县。

  23年增收90倍

  1998年隆冬的一天,武义大田乡岭下汤村来了一位老人,逢人便问哪个村发展最差、老百姓生活最苦。

  听说10多公里远的高村与世隔绝,不少家庭仍处于贫困之中,他二话不说走山路赶去,走访了村里仅有的6户人家,并帮他们办理了下山迁移手续,前前后后盖了136个公章,最终把全体村民搬下山。这位老人,就是不再担任县扶贫办主任的董春法,但他还在扶贫一线奔波。他说:“哪里有贫困户,我就要找到他们,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进入21世纪的浙江,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扶贫任务却依然艰巨。为此,浙江先后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通过深化产业开发、加大异地搬迁、覆盖公共服务等举措,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董春法的脚步也不停歇:他为下山脱贫奔走联系,为劳务输出长途跋涉,为种植大棚蔬菜选地块、选良种,还请专家进村进行技术辅导……

  走进武义履坦镇金桥村,只见村道通达,村容洁美,一幢幢新式小楼门前停着小轿车。村民们说:“幸亏当年听了老董建议,这才有现在的好日子!”

  金桥村的旧村,在洪坦乡一个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上世纪90年代末,村庄搬迁下山后一时找不准发展方向,董春法找来当时的村支书张余胜商量:“你看村庄紧挨县城,如果种大棚蔬菜,销路不愁,经济效益也好。”同时,他还帮村里40多户人家向银行贷款,开展农业生产。现在,村民们有的务农,有的到附近工厂打工,有的还办起工厂,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

  山上五百年贫穷,下山三五年致富。金桥村的蜕变,是全县400多个下山脱贫村的缩影。多年来,武义县委、县政府还把下山脱贫工作与生态旅游全域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多措并举,从“富得起”向“富得快”转变,努力实现“绿色转型、美丽富民”。

  如今,一大批下山脱贫村的发展赶上或超过了平原地区的较发达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三四百元,提高到去年的2.8万多元,比1995年增长约90倍。武义下山脱贫的成功案例,还先后出现在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的交流材料上。

  一位曾到武义考察的美国专家指出,武义下山脱贫工作,把山上的穷百姓搬迁下山,把他们安置到交通比较便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为他们保障了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个经验很好,在全球很多地区可以推广武义的下山脱贫经验。

  做好“后半篇文章”

  如今,董春法仍在县委大院从事来访群众的接待工作,还担任县扶贫办顾问,对低收入农户开展精准帮扶。

  浙江这些年扶贫开发走在全国前列,让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2015年年底,我省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2018年,宣布全面进入减缓相对贫困新阶段,从解决“温饱和生存”转为解决“融入和共享”,这些,都让他感慨万千。

  新时代,新使命。“产业是增收关键。”在对当下低收入农户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后,他又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提出要加强产业帮扶,鼓励低收入农户外出开超市、从事农村电商、开办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

  桐琴镇上夫山村今年入选中国淘宝村,是董春法等人共同推动的成果。眼下,上夫山村的各项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即将竣工,2000平方米的村综合楼已建成。村党支部书记朱子福说,从下山脱贫村到创建中国淘宝村,上夫山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老董的推动。2000年以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如今已达到2.5万元以上,村集体仅靠房屋出租这一项,一年的收入就有20万元。

  “今后,我们将全力做好下山脱贫的后半篇文章。”武义县农办主任罗旭波说,今年,武义又出台一系列新政,包括给低收入者购买健康补充保险、精准帮扶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深化异地搬迁加快奔小康等,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让高水平全面小康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浙江日报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刊 f0028 董春法:山下的世界很精彩 2018-12-10 8735347 2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