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自然资源

常山重构农民建房体系

  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西村是个“空心村”,因大多数农户新房外建而形成。近日,“空心村”大量的废旧房屋已基本拆除。“一把尺子量到底,工作‘白加黑’,已拆除160多户、1.7万多平方米。”村委会主任鲁祖才说。

  长期存在的“一户多宅”现象,是农村宅基地管理一道难题。今年4月以来,常山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迎难而上,举全县之力开展“一户多宅”整治,开启重构农民建房体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新征程。

  强势推进

  拆除“一户多宅”4500户

  常山县位于浙江西部,总面积1099 平方公里,辖6镇5乡3街道,180个行政村,人口34万。

  “常山农村建新不拆旧现象较普遍,导致‘一户多宅’比例较高,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干扰了土地管理秩序,影响了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进程。”常山县“一户多宅”清理整治工作专班副主任丁开有说。

  “解决遗留、杜绝新发、全面彻底、确保长效”,以此为目标,常山对“一户多宅”、超标准附房、大围墙、乱搭乱建等开展集中整治。

  排查摸底,精准识别“一户多宅”、分类处置“一户多宅”,对合法的“一户多宅”,鼓励和引导农户自行退出,由村集体有偿收储;对非法“一户多宅”中属建新不拆旧的,无条件拆除旧房;对属未批先建的,由农户选择保留一处房屋,其余房屋全部拆除。尊重历史,对农村中出现的大量附房问题,允许农户保留一处主房庭院内,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以外地类,面积在40平方米内、高度不超过4米的附属性用房,用于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提高农民建房审批面积,小户、中户、大户建房审批面积统一调整为100、120、140平方米(使用耕地的不得超过125平方米),但不得再建设附房。

  截至10月14日,全县累计拆除“一户多宅”4509户,面积573899平方米,累计收储“一户多宅”面积28158平方米,非法“一户多宅”基本实现清零,合法“一户多宅”已处置50%以上,累计拆除、整治附房9851处,面积328935平方米,累计拆除闲置生产经营性用房237处,面积425117平方米,累计整治庭院、围墙共1849处。

  整洁的道路连接起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农居,彩花、石径、古树、修竹、池塘相互映衬,过去乱搭乱建、环境“脏乱差”的紫港街道渣濑湾村,如今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常山慢城生活的好去处。

  “拆除32户‘一户多宅’后,提升村庄风貌,全村307幢农房,252户已完成外立面改造。”渣濑湾村支部书记包勇飞介绍。

  渣濑湾村是全县拆后土地利用的一个缩影。坚持“拆改用”结合,常山调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政策,制定农村宅基地有偿择位指导意见,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储办法等,用好拆后土地,做到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绿则绿,提升农村特色风貌。

  依法管控

  重构农民建房体系

  今年4月,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常山县在5个乡镇试点,建立农民建房审批信息系统,农户只需手机上语音申报,便可完成建房审批,审批时间从原来45天以上降至7天,实现农民建房“一语统办”、“一张表”审批。

  这是常山今年起为打造“浙西民居·慢城花园”,重构农民建房体系而试行的一项改革举措。常山确定目标,到2020年底,实现建房审批零跑腿、农村建房零违建,形成县、乡、村联动的农民建房管控体系。

  “重构农民建房体系,堵疏结合、基层治理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村级网格员作用,提速审批建房,落实建房‘四到场’,确保7天办结、面积不超、附房不建。”常山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实施“四个一”,加快构建全县农民建房体系。

  “一张图”规划。科学划定农民建房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科学统筹村庄规划、国土规划、生态规划“多规合一”。

  “一个库”统筹。建立3到5年农民建房需求库;建立“人才资源库”,建房户可选择优秀的建筑师、规划师、农村建筑工匠;建立“图集库”,编制“通用图+特色图”,打造特色民居。

  “一张表”审批。实施农民建房“一张表”联审机制,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一张网”监管。建立农民建房管控机制,管住农民建房选址、建筑放样、基槽验线、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五个环节,严格实行网格员到场、巡查制度。

  据了解,今年以来,常山农民建房用地“应保尽保”,截至9月底,全县已审批农民建房771户。

  (通讯员 李风 高丙舰 余遥)


浙江日报 自然资源 00011 常山重构农民建房体系 2018-11-16 8682592 2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