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8版:专版

象山改革创新双驱动
谱写半岛新篇章

  象

  山

  改革创新双驱动

  谱写半岛新篇章

  应 磊 俞 莉 陈光曙

  象山位于东海之滨,居长三角地区南缘,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海洋融入了象山人的基因,也造就了象山敢闯敢拼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的40年,象山聚焦改革驱动战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地见效。40年,象山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亿元,增至去年的498.9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67元提高到去年的90640元。

  近年来,象山“村民说事”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典型,“公共服务质量第三方评估”入围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入选省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一批改革事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目前,象山承担市级以上改革示范试点共16个,其中年度新增国家级5个、省级3个。

  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号角再吹响,象山半岛正在奋力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创业维艰,构建产业基础

  历史证明,交通革命和区位条件的重大改变必将引发工商业革命。2012年12月29日,许多象山人至今难以忘怀。这一天,象山港大桥建成通车,象山港天堑将变成通途,县城所在地丹城到宁波的距离由120公里缩短到47公里,车程由2小时变为35分钟。自此,象山融入了宁波半小时经济圈、杭州2小时经济圈、上海3小时经济圈。

  象山三面环海,但海洋从来没有挡住象山人对外要发展的愿望。改革开放以来,象山人向外跑市场,“一把泥刀闯世界”,从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中,硬是发展出了相对完善的产业基础。

  档案资料显示,1978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2亿元,工业总产值0.8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97万元。经历改革开放跨越式发展,2017年象山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8.9亿元,财政总收入67.2亿元。

  一直以来,象山向改革要动力,向世界要市场,一批乡镇企业茁壮成长。上世纪80年代,在针织业的引领下,食品加工、机械、建材、汽配、模具等行业渐露苗头,象山逐步形成以纺织化纤、机械金属制品、食品加工及建筑材料为主的支柱产业。

  21世纪以来,象山工业在一轮临港重工业的建设热潮中实现了华丽转身,以船舶修造为代表的临港重工业强势崛起,扭转了轻工业为主的局面,工业重型化趋势日趋明显。软件产业、光伏产业等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加速融合,又为象山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象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深化推进工业强县第一战略,是实现象山崛起振兴的新抉择。目前,象山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1/3;工业经济对全县财政收入的直接贡献率超过45%,间接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工业之外,象山最引以为傲的产业莫过于建筑业。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象山的建筑业。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体制机制的放活,象山第一批施工队走出象山来到上海。在近40年的磨炼中,象山建筑队伍逐步从当初砌围墙、挖水沟的“编外部队”,成长为一支房建、市政、安装、装饰多业并进,年施工产值突破千亿元的建筑业主力军。1994年,象山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2011年,跨入浙江省建筑强县行列。

  改革正在持续深入,释放出产业提升新动能。当下的象山,正在推进“四换三名”,进一步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逐步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去年,象山完成规上工业产值649亿元、增长12.2%,增速创近三年新高;成立世界象商总会、县企业家俱乐部,盘活利用闲置土地1400亩,兑现降本减负等资金9.38亿元。

文旅并进,构建全域富民平台

  三面环海、两港相拥,丰富的海洋资源造就了象山百里黄金海岸和千年渔乡风情。近年来,有着“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美誉的象山外修颜值,走出了一条具有象山特色的美丽之路,实现了乡村“美丽度”、农民幸福感的双提升。

  而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典型,象山影视城正在逐步形成场景制作、服装道具加工、吃住服务等影视与旅游的产业链。

  2010年底,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成立,开启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坚持做市场、做人气、做平台,改变政府大投入、低效率、高负债的园区经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人气足、效率高、发展快、潜力大的发展路子。

  几年来,象山影视城文化体制改革持续释放红利。数据显示,象山影视城摄影棚从零增至35万平方米,拍摄剧组从年均不到5个增至150个,稳居国内影视基地第二位。景区经营性收入从年均500万元增至9690万元,位列全国影视基地前三强。

  影视城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用灵活的机制体制激活民间资本的投入积极性。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汲取互联网思维,创新性地提出了“平台思路”,通过市场搭台,与各种社会资本“联姻”,把平台衍生的赚钱机会让给社会资本,吸引它们到平台上投建项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越来越多的剧组选择象山影视城作为拍摄基地,对产业配套产生了巨大的刚性需求,完善的产业配套也成为影视城吸引剧组的优势,这便是市场的推动力。截至目前,已有700家企业和明星工作室落户象山影视城,2017年落户企业营业收入实现13亿元,税收实现7029万元。

  文旅产业焕发蓬勃生机,象山正在持续向改革要效率:在全省率先出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实现全县规划“一体化”、旅游规划“一张图”;率先启动旅游项目联审,加快旅游项目推进步伐;率先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安可民宿取得全省首本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人证。2016年2月,该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2017年,象山全县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28%。

基层治理创新 建设基层“善治”平台

  民生所盼便是改革所向。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象山牢牢把握“群众是否满意”这个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社会治理创新稳步推进,让每个人物质丰富的同时,更有“获得感”。

  发源于象山带着泥土芬芳的“村民说事”制度,为建设善治和美乡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村民说事”的定位,从一开始就不仅仅停留在“说”的环节。2010年以来,象山在“说事”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出“村务会商”“民事村办”“村事民评”等环节,贯穿基层民主、管理、服务、监督的全过程。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干,以“说”的公开、“商”的规范、“办”的主动、“评”的倒逼,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真正落实到基层,兑现给百姓。

  在象山,“村民说事”还成了基层监督的一道“闸门”。大到村里的工程项目,小到办公用品的支出,村里每一笔资金使用情况,由村四套班子进行联合审签;遇上重大决策类事项,经村四套班子讨论后,再按“五议两公开”程序会商决定。

  现在,借助“村民说事”的平台,百姓“面对面”、民意“零距离”,使村民敞开心扉、打开心门,也让干部竖起耳朵听取村民的好声音、征求村民的金点子,最大程度凝聚共识,最大范围集聚智慧,干群一起求出了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最大同心圆”。

  结合“村民说事”制度,象山公安延伸出的“警民说事”工作,以此推进“千警下基层、万警大巡访”专项行动。自今年3月以来,两者相互促进,既说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又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以“重落实”来回应民声,温暖民心。来自基层鲜活的经验逐步通过建章立制,转化为“接地气”“惠民生”的长效机制。

  凡属过去,皆为序章,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深厚积淀,为象山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进入新时代,象山战略机遇叠加,全面迎来“亚运时代”“高速时代”。

  当下的象山,正在全面落实“迎接亚运、城市双修”五年行动计划各项措施,通过大建设、大整治、大提升,到2022年,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城市功能持续优化,城市经济不断壮大,城市形象显著改善,“山海风貌、田园风光、半岛风情”的景观特色更加凸显,促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跻身全国强县名列。

  (本版图片由象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8 象山改革创新双驱动
谱写半岛新篇章
2018-11-15 浙江日报2018-11-1500005;浙江日报2018-11-1500007;浙江日报2018-11-1500003;浙江日报2018-11-1500008;浙江日报2018-11-1500009;浙江日报2018-11-1500014;浙江日报2018-11-1500016;浙江日报2018-11-1500019;浙江日报2018-11-1500022 2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