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7版:专版

首创“小微权力清单”杜绝“小官巨贪”

  宁

  海

  大步迈向全国

  百强县第一方阵

  陈 醉 陈云松 蒋 攀

  40年间,宁海这个浙东海滨小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社会经济跨越发展的舞台上纵横驰骋。一组数据刻录变迁:1978年,宁海财政收入为1788万元,到201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突破90亿元,40年翻了500倍!

  为何这些年宁海发展如此之快?

  宁海的答案是:改革,改革,再改革!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40年来,一股股改革的力量始终澎湃在宁海大地上。“宁海过去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创新,今后破题前行、跨越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动力也在改革创新。”宁海县委主要负责人这样说道。

  近年来,宁海已连续两年大抓改革创新主题年,发出“用改革创新全面引领宁海跨越发展”的总动员令,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狠抓落实,年度38项重点改革创新项目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为全县加速追赶跨越、迈步百强县“进50冲30”征程注入了强大动力。

  今天的宁海,正生动演绎着改革创新引领发展的崭新故事,宁海落地见效国家和省市试点22项,6项改革树全国品牌,在全市“双底线”考核中实现历史最好成绩,百强县排名攀升至53位,预计今年GDP突破6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这意味着,宁海向跻身全国强县第一方阵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首创“小微权力清单”杜绝“小官巨贪”

  几十年来,宁海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同时也有成长之痛。比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光县级财政到村的强农惠农基金,每年就有5亿元之多,但村级组织权力事项不够明确,“人情账”“糊涂账”仍然存在,矛盾的焦点指向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刀刃向内,宁海以超前的眼光与勇气直面发展的阻梗。2014年,宁海在全国率先梳理出台了《宁海县村务工作权力清单36条》,厘清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运行体系,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今年,这项宁海首创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更作为“宁海经验”,与“枫桥经验”“后陈经验”一起写入省委全会决定。

  36条清单,简明扼要地展现了村级事务“可为”范畴和“不可为”边界,涵盖了村级重大决策、项目招投标管理、资产资源处置等19项村级公共权力事项,宅基地审批、困难补助申请等17项便民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行使权力内容的全覆盖。作为配套,宁海还推出了农村干部“五险一金”廉政风险干预机制,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干预,并从现有财政补助的“村主要干部绩效考核”中切出约50%左右资金作为“廉政保证金”,直接与风险防范结果相挂钩。

  “对于村民来说,村里的一包烟、一卷纸,最好都能在阳光下运行。”茶院乡许民村党支部书记叶全奖很清楚,村民对村级事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自从“36条权力清单”上墙接受村民监督“挑刺”后,权力晒在了阳光下,各类项目实施非常顺畅。“去年我们村上马了29个项目,没有1个项目拉下的,也没有1个村民上访。”

  数据显示,宁海各村监会直接参与了547个村级项目的招投标监督,节约资金2600余万元。村级509个项目全部规范快速推进,反映村干部问题的信访大幅下降。

首创“审批法庭”制度力破审批怪圈

  “最多跑一次”改革启动以来,宁海县发现审批“减法”若由县职能部门自主进行,存在两大障碍:一是观念障碍,部门存在权力惯性;二是体制障碍,改革中大量的“一件事”整合,涉及各部门各环节,整合过程中前置过多过杂、“互为前置”“理而不清、法理不足”等现象突出,缺乏专业的统筹推进机构。

  对此,宁海紧扣重点环节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于去年6月底成立“审批法庭”,向部门利益格局亮剑,推动改革提质增效。

  宁海以“法治思维+顶层设计”为理念,将“审批法庭”设在县政府办公室,由县法制办、编委办、审管办、司法局等部门抽调精通法律法规和审批流程的精干人员组成,按照“事前收集问题抓督办”“事中开庭裁决促清理”“事后监管执行防反弹”议题式一体化流水线运作,对法律、法规无规定的审批前置条件一律予以取消。

  宁海县胡陈乡预计投产后能产生2亿元年产值的国元有机抹茶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追赶施工进度。该项目于今年8月17日获得供地,正赶上《宁海县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最多37天”改革实施方案》的下发。在短短31个工作日内,该项目就完成了从项目供地到获得施工许可证的审批全流程。10月1日项目进入施工阶段。“早一日投产,就早一日产生效益。”项目负责人说:“像这样的项目过去审批平均都要花上160天。”宁海县再次通过“审批法庭”机制清理了企业项目投资审批的26项前置条件、54项申请材料,使得审批大大提速。在省企业投资项目审批考核中,宁海县位列宁波市第一名。

  亲人过世,家属办理后事还要通过多部门、多环节、多手续的繁杂事项,悲痛之余难免会有怨言。去年,宁海在全省率先实施的死亡事项办理改革,把对死后全事项办理的清理和流程再造纳入“审批法庭”“裁决”。从今年2月5日起,在宁海办死亡证明、死亡医学证明、注销户口、登记火化、火化等事项从“至少5个部门跑5次”减到“一次也不跑”。

  像这样,“审批法庭”设立以来共对49个部门的988项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清理、“裁决”,清理取消了317项事项中的前置条件427条,清理493项事项的申请材料2100份,取消兼并审批事项46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在全省“八统一”基础上实现更大程度精简,再“瘦身”,原157天全流程审批实现“一次也不跑”“最多37天”。

  宁海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设立“审批法庭”打破了一批审批怪圈,有力改善了宁海的投资环境,今年三季度,该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已连续23个季度位居宁波市前三。

首创“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破题基层民主

  乡镇一级人大代表数量多,又是直接选举产生的,非常接地气。但长期以来,乡镇一级一年开一次人代会,议程少,闭会期间代表活动也不多,乡镇人大代表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怎样激活基层人大代表的积极性,让代表们在乡镇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是宁海十几年前就谋定的改革课题。

  2008年,宁海开全国先河,实行了政府实事工程人大代表票决制。

  力洋镇就是当时的试点乡镇。2009年1月9日,宁海县力洋镇召开人代会,会议增加了一项重要议程:人大代表投票决定当年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力洋镇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对2009年镇政府20项候选实事工程进行票决,投票选出了10项重点实事工程,其中镇客运站改造排在第一位。

  “这是代表群众选出来的项目,不能砸在我们的手里。”当时镇人大代表分组分片、主动上门、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经过代表耐心解释、带头参与,两年未动的镇客运站改造工程在票决后两个月就全部完成了征迁签约。这也是票决制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基层民主推进、乡镇治理变革的创新之举。“以前是自上而下,现在是自下而上。”宁海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张群力说,通过“代表票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多矛盾和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而且,“票决制”还不只是投票,票决结果出炉后,人大代表还会通过代表视察、实地视察、满意度测评等方式,追踪民生实事的落实。

  截至2017年,宁海县总投资95亿元的802个乡镇实事工程、总投资43亿元的44个县级实事工程全部兑现,当年完成率在85%以上,而且没有出现一例群众上访事件。去年3月10日,发轫于宁海的“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在全省的市县乡三级全面推行。

  (本版图片由宁海县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7 首创“小微权力清单”杜绝“小官巨贪” 2018-11-15 浙江日报2018-11-1500003;浙江日报2018-11-1500007;浙江日报2018-11-1500004;浙江日报2018-11-1500008;浙江日报2018-11-1500009;浙江日报2018-11-1500014;浙江日报2018-11-1500016;浙江日报2018-11-1500019;浙江日报2018-11-1500022 2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