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

交融并蓄各具特色

中德交流抽象艺术

  本报杭州10月28日讯 (记者 黄慧仙) 10月28日,“宽+深+高 ——中德抽象艺术展”开幕。本次艺术展上,来自德国的A Paola Neumann、包巍峰、J·rg Bürkle以及中国的陈海平、陈晓俊、楼海洋等多位中德艺术家,共展出近五十余幅抽象的艺术作品。

  从画面线条到色块构建,这些来自国内外的抽象艺术作品共同展现着一种视觉的深度和独特的精神创造。

  现场,德国抽象艺术家J·rg Bürkle的画作被屡次提及。这位艺术家用富有中国元素的墨创作了一幅幅抽象艺术画作。细细审视,画作中既透露出中国的水墨元素,又有着强烈的西方抽象主义风格。

  “在我的抽象绘画作品中试图表现人们‘看不见’的东西。2007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合作的研究生班当客座教授时,认识了中国的墨。从那以后,我一直使用这种独特的、细腻的材料进行创作,它特有的敏感性和多样性非常符合我的创作。”这是J·rg Bürkle所写的作品阐述。

  在抽象艺术家包巍峰看来,这位德国艺术家的做法,正体现着艺术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及广博敏锐的触角。“他用西方的角度来理解东方的东西,从而实现了中西方抽象艺术文化的交融并蓄。” 包巍峰说。

  “文化需要碰撞。办这个展的初衷,正是为了促进中西方抽象艺术的交流。在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让蕴含中国艺术精神的艺术也走出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楼海洋说。

  对于中西方抽象艺术的差异,文化部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抽象艺术家马一鹰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中国与国外的抽象艺术是不同的,我们是在自身的文化底蕴上产生的作品,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马一鹰说,中国的抽象艺术绝对不是一个伪命题,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且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抽象艺术是精英艺术,不能推广;但在我看来,抽象艺术的普及推广与人的状态,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马一鹰说,如今在国内,抽象艺术正在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便可从中看到其良好的推广前景。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7 中德交流抽象艺术 2018-10-29 8601753 2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