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观点

数字政务,政府应大有作为

  数字经济大潮正兴起于浙江。如何抢抓机遇,夯实根基,真正把浙江建设成为数字强省?政府在这其中起到一个理念引领、行动引导的重要作用,通过数字技术、流程再造、效率提升以改善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是数字浙江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更是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重要基石。数字政务建设如何破除壁垒、打破惯性,检验着浙江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和能力。

  哪个车辆违规改装,哪个区域在途车辆数量突然上升,哪条道路上电动车横穿马路频发……这些关乎城市交通效率和安全的“密码”,时刻滚动在杭州“城市大脑”实践基地的大屏幕上。正是这项创举,使杭州的拥堵指数从2016年的全国第8位,一路降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全国第83位。同时,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刷支付宝和银联卡坐地铁、一小时办理不动产登记、自助在家打印社保缴费等公共服务创新,也极大地便利了居民办事。最近,杭州还大力推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的“三化”融合战略,这座移动支付之城正在朝着移动办事之城迈进。

  数字技术带动新产业、改造老产业,对这一点大家并无异议。但是,数字技术对公共服务的优化具有裂变效应,对这一点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尚需充分加以认识和重视。我省“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卓著,但如果深挖数字技术这个宝库,政务服务效率的提升还大有空间。特别是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如果技术已经明确展现办事便利的空间,那么政府就不应该默许公共服务继续停留于“前数字”时代。如何结合公共服务需求,创设数字化破解方案,需要政府勇于探索,主动作为。

  打破行政壁垒。出于方便管理和维护部门利益的考量,诸多数据往往沉淀在各个部门的数据库里。打破数据孤岛,就需要健全顶层设计,依靠更高层级行政权力统筹推进。杭州专门成立数据资源局,强力推动各部门开放数据,在不到一年间全市各部门300多亿条数据信息实现共享,为城市数字化奠定厚实基础。

  突破惯性思维。数字技术呈现出新的服务模式。但是,在现实中,一些部门已经习惯了传统管理模式。面对新技术,是否存在本领恐慌和惯性思维,甚至刻意维护传统模式下滋生的权力感和既得利益?值得破解和防范。杭州的“城市大脑”正在向2.0版本升级,更多部门的管理工作将纳入这个系统,这无疑将考验相关部门接纳新事物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推动政企联手。曾有业内人士形容数字时代城市治理的弊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路口红绿灯和摄像头的距离。因为目前很多地方的红绿灯还不能根据路况自动调节。这背后的现实是,政府自身缺乏利用新技术破解难题的能力。技术企业单方面又不能很好把握公共管理的症结,将技术语言有效转换为治理方案。所以,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还需政企积极联手。杭州的“城市大脑”正是政府与阿里等企业的合作典范。

  迈克斯·泰格马克在《生命3.0》一书中,将人工智能形容为生命的3.0阶段。在这一阶段,后期人类不仅可以重新设计自身的软件,还可以重新设计自身的硬件。当前,我们致力于改造和提升的各类公共服务,不过是自身软件设计的一个开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已远不止是一场触手可及的升级,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巨变。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5 数字政务,政府应大有作为 2018-08-24 8066453 2 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