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观点

给“蹭凉族”多些选择

  一组关于杭州地铁翁梅站蹭凉族的照片,让人感慨良多。“炎值”爆表之下,找寻一出清凉地,这更像是一种本能。只要不影响周遭环境,人们也无需对蹭空调的行为说三道四。

  面对近年来出现的地铁蹭凉一族,不同地方的管理部门却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些地方曾明令禁止地铁站纳凉,在舆论求情之下,还是选择了网开一面;也有一些地方一开始就不拒绝蹭凉一族,但久而久之,各种不文明的现象也慢慢滋生。

  有时候,人就该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多些感同身受就多些不同的看法。我也常常目睹地铁站的蹭凉一族,那个场景下,让人难忘的其实是那些笑容,尤其是孩子的,这是最纯粹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我想,若不是有万般无奈,谁会愿意长时间依靠地铁站的冷气乘凉?公平地说,有些纳凉群众的文明与素质“课程”确实还得补补,但与其一味居高临下地批评,不如多些理解,多些引导。

  很理解一位网友的观点:“这件事让管理者为难,不让他们蹭凉会受良心谴责,让他们蹭凉又会影响市容。”两难的处境恰恰直指问题的实质,即有限的资源下,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该如何权衡。按理说,在保证公共交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允许一部分人借地铁站乘凉,这两者之间并不是不可兼得的,但由此产生的管理成本如何处置,这才是人们的争议点。这也意味着,如果能够投入更多管理力量,制定更为详实的车站功能区域划分,合理圈定一定的纳凉区域,并布置更多配套设施,是不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文明现象?

  此外,我们也不妨想想,为什么称这一类人为“蹭凉族”,而不是“乘凉族”?一字之差,除了表面上带着些薅羊毛的味道,也指出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不少地方,我们的公共服务资源依然稀缺。

  联想到今天看到的另一则新闻,某地派出所办事大厅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状况。工作人员在玻璃窗口内吹着空调,排队的办事群众却在大厅内冒热汗,因为大厅内等候办事的区域没有装空调。尽管是个例,也反映了一种现象:因为服务意识缺失,现有公共空间中依然存在大量被闲置的公共服务资源。试想,如若行政服务大厅这样的场所能增加纳凉服务,岂不是更好?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5 给“蹭凉族”多些选择 2018-08-10 7983105 2 2018年08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