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文化

电影《我不是药神》剑指就医痛点,记者走访浙江现状

天价药虽“瘦身” 上市仍待加快

  本报杭州7月5日讯 (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王蕊 鲁青) 原定7月6日公映的《我不是药神》,在点映票房累计过亿的“助攻”下,提档一天于7月5日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这部让观众“哭到晕厥”“感动到爆”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围绕一粒小小的药片,用有些看似荒诞亦绝望的叙事铺陈,以结局“药品纳入医保”阳光收尾。

  影片取自现实,是许多人生命的真实写照,亦映射着医药体制改革的冰山一角。正如影片末尾一般,现实给了人希望,随着格列卫等36种“天价药”纳入2017新版国家医保政策、国产仿制药陆续上市以及进口抗癌药物零关税等系列政策的落地,曾让老百姓望之却步的天价药走下神坛。不过,天价药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消失。

  现状:格列卫瘦身成功

  公映当天,金华赖女士在病友推荐下去了影院,原本做好心理准备的她,还是哭成了泪人。影片中提到的天价药“格列宁”,她并不陌生,身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下称慢粒)患者,这粒掌握生死的药片,就是她服用多年的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又名格列卫。

  格列卫是慢粒治疗的重要里程碑,使慢粒成为可控、可治的慢性病。2002年,格列卫在中国获批上市,距美国FDA批准时间不足一年,让国内众多慢粒病人看到活下去的希望。然而,每盒2万多元的市场价,令普通家庭生畏。赖女士原本家境殷实,吃药几年来花去近百万,家底儿被逐渐掏空。

  2015年元旦起,我省将治疗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淋巴瘤等的15种治疗必需、疗效明确的高价药纳入大病医保,格列卫列在其中。“格列卫原本2.4万元/盒,一年合计28.8万元,2015年1月1日后,买三个月赠九个月的政策加上大病医保报销部分,每年自费约为4.6万元,仅为原来的16%左右。”浙江的慢粒病人相互分享着降价的喜悦。

  国家随后也出了重招。2017年初,包括格列卫在内的36种靶向药及免疫治疗药物成功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乙类目录,使得以往患者负担不起的自费药物80%以上费用由国家支付。

  “经多年探索,格列卫瘦身成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金洁说,如今,科室500多位慢粒病人,不再为药费发愁了。如果选择进口格列卫,每个月两盒共21600元,自理费用仅需3%即648元,再按照医保比例自付一部分即可。此外,除了进口格列卫外,国产仿制格列卫每盒800多元也已纳入医保,一般家庭也都负担得起。

  问题:上市速度较慢

  对慢粒病人来讲,格列卫高价续命的时代,历经漫长的15年瘦身路,已划上休止符。但对其他一些病人来说,他们仍跟影片中“吕受益”们一样,走着相同却依旧艰难的求药路。

  两年前,丽水的黄先生在浙大一院血液科被诊断患有NKT淋巴细胞瘤,因身体不耐受化疗,其他治疗手段亦不佳,他一度崩溃。当听闻有一种叫做“PD-1抑制剂”对肿瘤疗效非常好后,黄先生就四处打听买药途径,到中国香港、印度、秘鲁等地寻药,虽然使用一年多后,黄先生身体趋于好转,但每年需耗费高达60万-90万元人民币的药费,令他招架不住。

  上个月,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正式批准PD-1抗体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英文名Opdivo)在国内上市。这个消息让黄先生喜忧参半。喜的是,在家门口马上就能用上最先进的药物;忧的是,如果药费仍在“天上”,他的家庭恐坚持不久。

  据专业人士透露,我国由于特殊的审批制度,许多国外新药需要重新完成在大陆地区的临床试验后,才可能在国内上市,而这个周期较长,导致许多病人延迟了使用国际新药的时间,比如“PD-1抑制剂”到中国的时间,比在美国上市晚了近四年。

  “作为医生,我认为,对于一些药效明确的新药,国家应适当放开药品准入机制,让更多病人早点接受最好的治疗,当然,国内医疗保障机制的配套也至关重要。”金洁主任说。

  从新药在国内准入上市,到医保的配合,天价药“瘦身”的确需要时间和政策间的磨合,既有的政策让我们欣喜看到,从天价药“变身”老百姓吃得起的药,其周期变得越来越短。

  反思:研发迫在眉睫

  新药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临床的发展。

  据公开报道的数据显示,我国使用的西药95%以上都是仿制药,这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最大的隐痛。跟印度不同,我国在国外新药受专利保护期间是不允许生产相应的仿制药的。

  “新药开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且难度日益增大,新药研发以筛选的化合物为基础,成功率仅为百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省食药监相关负责人说,前期研发投入巨大,是导致新药价高不降的重要原因。

  解决公众用药问题、天价药问题,关键在创新。据了解,国家层面不断鼓励医药创新,并多次颁布政策红利,加快新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再获批走向市场。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做了改革制度设计。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被称为医药行业建国以来最重磅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落地将不断推进国内外众多创新药的上市速度,“用药难”的困境有望成为过去。

  这两天,多年未进影院的资深慢粒患者叶阿姨,执意要去看《我不是药神》,自1995年被查出患有慢粒以来,23年间,叶阿姨自费了多种进口药,先后尝试格列卫、达沙替尼、达希纳等,病情得以控制。如今,她再也不用为药费发愁了。提到今后的生活,她充满期待。“这么多年来,内心有太多感触,能够活在当下,真的很幸福。”

  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患者,会像叶阿姨一样,拥有满怀希望的未来。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9 天价药虽“瘦身” 上市仍待加快 2018-07-06 7712932 2 2018年07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