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阅读时代,超半数成年人倾向数字化阅读,深度阅读占比偏低
最美阅读,心灵的栖息地
本报记者 黄慧仙 李月红
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只有一成以上成年国民全年纸质图书阅读量在10本以上,且深度图书阅读行为占比偏低,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海量阅读时代,知识经济站上互联网风口,电子书、线上课程纷繁涌现,自媒体每天生产大量信息,我们在阅读方面有着哪些困惑?又该如何做到有质量地阅读?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读万卷书,信息时代成可能
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20万种以上的新书出版。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年度全国新闻出版业统计年报显示,2016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99884种,其中初次出版的图书达262415种,新书出版种类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纸质图书品种的变化,带给有一定年纪的读者尤为深刻的感触。“以前看的书主要以文学为主,现在社会、哲学、美学都看,每个月大概买三四本书。”正在新华书店购书的张先生说。
博库书城总经理徐冲在出版行业从业已有近40年。他说,1988年他在杭州解放路新华书店工作时,一位老先生询问店里共有多少品种的图书,他们一数,发现只有不到一万种。而现在,书店里的图书有几十万个品种,这无疑是图书出版业巨大的进步。
而作为纸质图书重要流通载体的实体书店的回暖,同样为海量阅读提供了良好的业态环境。
从路边店、校园店到医院店,这是晓风书屋一路走来的探索足迹。自1996年创办以来,晓风书屋已走过20余年。从当初不足25平方米的小店到现在连锁经营,拥有40多万会员,“晓风”已成为杭州的文化地标之一。
从南京的先锋书店,成都的言几又书店,到前段时间刚刚在杭州开馆的晓书馆,这些有着“最美书店”之称的实体书店,带着每座城市特有的气质风貌,为读者提供了阅读之所,也筑下心灵栖息之地。
除了纸质出版物,数字化阅读更带来了海量的阅读选择。
前不久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数字阅读用户已接近4亿,其中青年阅读用户占比超七成,并偏爱家庭、文艺、教育类内容;中年人群占比达到27.3%,数字阅读用户年龄分布更加分散,向全年龄段拓展。
从网络文学、电子漫画,再到各类有声读物、电子期刊等各种阅读形式,从地铁站、公交站,到家庭、工作单位等各种场所,数字阅读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90后王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看纸质版书籍速度比较慢,一个月只能看一本,但在开车上下班时喜欢使用一款有声阅读APP,一天会零零散散花上一小时去听一些历史、心理类的书。“讲述人会把书的核心内容,结合自己的看法说给你听,可以把路上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王小姐说。
“我下了很多漫画APP,比起购买纸质漫画,不仅省钱,种类更多,更新也快。”在杭州工作的90后小杨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近期使用频率较高的五六款漫画APP。
而读者网络付费习惯的逐渐养成也为数字阅读市场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52亿元,2017年以音频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知识付费服务发展迅猛,用户愿意为电子书付费的意愿从2016年的60.3%上升到2017年的63.8%,成为行业增长亮点。同时,数字阅读渗透率呈现地域差异,深圳、南京、海口、杭州在中国数字阅读城市指数榜单中名列前茅。
茫茫书海,深度阅读不容易
从“量”上来说,现在的读者要“读万卷书”,早已不是难事;但从“质”上来说,在海量图书中准确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在眼花缭乱的阅读选择中沉下心来深度阅读,并不简单。
“现在图书的品种很多,但低质量、内容重复的品种也很多。相比而言,原创品种太少了。”徐冲在欣喜于出版业发展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忧虑。在杭州一家老牌书店的菜谱书架前,记者发现,《会治病的美味家常菜100例》《无油烟家常菜一本会》《一天一道拿手家常菜分步图解》……五花八门的菜谱书迎面袭来,单是书名中含“家常菜”这个关键词的图书就有35个版本之多。
如何挑选出一本合意的书,不仅费时,更费神。
“给孩子买书,我常常是在网上看哪些比较火就买下来,结果很多都是孩子不喜欢的。”正在书店寻找少儿绘本的吴女士说。吴女士从书架上拿来几本少儿绘本供孩子选择,最终孩子的兴趣落在一本“交通工具”绘本和一本儿歌小故事绘本上。记者发现,这两本书都有着图片多、文字少,表意简洁清晰的特点。
“一本好的少儿绘本应当符合儿童心理需求,故事简洁生动。”一位出版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但目前国内绘本文字过多,且太注重说教。
“质”与“量”的不对称,在成人阅读领域同样存在。根据开卷检测系统统计,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综合实体店、网店及零售三个渠道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也就是说,每年接近一半的图书品种只能积压在仓库中。
除了“质”不令人乐观,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浅阅读,也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破坏了读者阅读文本时得到的逻辑思维训练和深度思考水平。
第1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如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接触率为73.0%,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7分钟。调查发现,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深度图书阅读行为占比偏低,仅有21.7%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远低于“网上聊天/交友”和“看视频”“听歌”等。浅阅读、轻阅读成为国民阅读的主体。碎片化的语言、拼盘式的内容,与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深度阅读模式相去甚远,也与当下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愿景相差甚远。
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真正的读者一直都应该是《堂吉诃德》序言所指的那种“悠闲的读者”,是抛弃了日常事务和目的性的读者;为了阅读将自身、将所有事先所想的、所计划的都搁置在一边。书店所营造的文艺氛围确实为读书环境增色不少,但倘若读者只是为了到此一游,拍张照发个“朋友圈”,那实体书店就成了阅读“秀场”,脱离了其最核心的本质。
多方助力,全民阅读再出发
真正的阅读需要时间的沉淀,它应该是件平凡且日常的事,是晨起案头的那一卷书,是午后茶盏旁那一首诗,是睡前灯下那几行字。如何让读者静下来,慢下来,深进去,做一个简单而快乐的读书人,是不少出版人,也是许多书店正在探索的问题。
诞生于1993年的国内著名的西西弗书店,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在全国近50个城市拥有了近120家实体连锁书店、200万活跃会员,在杭州也有了4家分店。西西弗书店成立了专业的买手团队。他们在文学、社科、儿童、生活等十几条图书产品线中钻研、实践,熟悉图书品类的特定属性,了解不同读者群的差异需求,对书业动态有着敏锐的把握。他们每年会从30万种新书中精选出10%的好书,呈现给读者。
书店还配有完整的三级导航系统,使读者不会在茫茫书海中迷失。导航系统的安置与读者阅读浏览的习惯相匹配,不经意间的一抬头,侧身随意的一瞥,导航就会出现在每一个你想要看到它的位置。从踏进书店到找到想要的那本书,读者大概需要不到5个步骤,10到15分钟的时间。
图书顾问也是一项不错的阅读服务。称职的图书顾问不仅要爱书、爱读书,还要在读书上有所专长,会讲故事,也要会交朋友。他们既像商场导购那样,能够迅速地帮我们找到想要的商品,并提供搭配或使用意见,又是一种朋友式的存在,与读者之间互相进益。
实体书店为留住读者不遗余力,线上图书网站又能为全民阅读做些什么呢?“传统书店是1.0版,电商书店是2.0版,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绿皮火车和高铁一样。网上书店更好地突破了地域限制,只要读者有需求,就可以把书送到任何一个角落。”徐冲说。
据了解,博库书城在2011年起步时,一年的图书码洋只有3000万元;到了2017年,则达到了20亿元码洋,其中,55%的订单都来自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
“我们接到过一个来自西藏阿里狮泉河镇的图书订单。在这个只有400多人的小镇上,有人买了一本经济学著作。”徐冲分享了网站曾遇到过的一个有趣的订单。
可以想见,正是因为图书网站的繁荣,这本“冷门”书,才能从杭州出发,横跨4000多公里的路途,来到这位心怀远志、渴望阅读的读者手中。这是图书的奇妙际遇,更是互联网为阅读带来的强大张力,它给了这片土地上每个人同等的阅读机会。
书,从聿从曰,秉笔而使文显。阅读,是跨越时空交流的一架桥,也是人生行路中的一盏灯。全民阅读的真正实现,在于卖书者,更在于读书人。海量阅读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本好的书,还有一颗爱书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