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
读好书
李月红 黄慧仙
与阅读有关的两则故事,令人动容。
第一则,是关于习近平总书记读书的故事,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到了一则故事,当年他在陕北农村插队时,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他说:“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
第二则,是齐邦媛先生回忆读大学时,有一次朱光潜先生教一首英文诗时,或是感及当时家国境况,竟眼泪长流。齐邦媛先生说,希望自己离开世界时仍是读书人的样子。
你看,曾经阅读过的书,最后都成为人生的营养,成为人生的一种方向。
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在海量资讯充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我们为何依然需要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
文化学者鲍鹏山曾经感慨地说过一席话:这个世界如此精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娱乐已经如此丰富,我们衣食无忧,我们声色犬马,我们纸醉金迷,为什么还要读书?或者,我们忙忙碌碌,我们衣食不济,我们拆东补西,为什么还要读书?
不读书,有无数的理由;读书,好像也没有理由。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还要读书?
书中自有本质的世界,读书能帮我们认识世界。萨特在《词语》一书中写道,“我的生活是从书开始的。我从书中的鸟巢里掏到了真正的小鸟,我追逐着停息在真正的花朵上的蝴蝶,其中的人与物都是以真身亲自出现,图画是他们的躯体,文字是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独特本质”。
借助于书本,我们能分清伦理的边界,能纠正我们气息的偏差,能平衡我们的性情和气质。深度阅读,更能让我们走进书本带来的世界中,真正地思考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
而如今,看看周围,移动互联时代,海量资讯触手可及,但许多人身上的那种被称为“专注”的能力却在逐渐消融。
不是吗?偶像剧,大片,综艺,娱乐八卦,网络游戏……在充斥着娱乐消费的移动阅读空间里,时间不仅被碎片化,还被娱乐化了,与之相适应,15秒视频、爽文等所谓短平快的知识经济载体也成为移动阅读生态的热词。
人们追求快,慢读不再流行,木心式的“从前慢”只存在于诗歌意象之中。人们追求短,140字的文章,一句话的段子鸡汤,似乎一分钟多的时间都没有。人们追求浅,不求甚解,了解就行。人们追求泛,博而不求深,广而不必专。
的确,面对技术进步,我们不应拒绝变化。必须承认,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文化形态生成过程中。但是,拥抱变化,绝不意味着决裂本原。在可预见的未来,阅读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人追求内心充盈和自我丰富完善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阅读的过程也是人的自我修行,需要一些气定神闲,需要一些从容不迫,需要一些为读而读。
一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读者选择什么样的读物,一个国家流行什么样的读物,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国之大事。也只有这样读书,才能让读书变得“有用”。
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那么,让我们好好读书,读好书,读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