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

协同治理 守好生态屏障

  崇明被誉为上海的后花园和绿肺,又处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大通道的交汇点上,在长三角生态保护一体化中有其独特的位置。按照上海市对崇明的规划定位,崇明不仅要建成上海的生态后花园,更要建成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

  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多次谈到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经过多年建设,崇明水体、大气、植被等环境要素品质不断提升,全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年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达到76.4%,森林覆盖率达到25.1%,这些指标都为全市最高。”

  近年来,崇明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上有一些新探索。“我们正在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唐海龙代表说,终身追究制是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重点,将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元素纳入常规审计事项,以鞭策干部在生态建设方面积极作为,“首先要让领导干部都有这样的一个意识,先进行探索,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崇明编制了水、耕地、森林、滩涂四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加强了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目前,崇明已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基地,整合建立生态环境预警监控平台。下一步,将完成水、空气、噪音、土壤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生态遥感、碳通量监测体系建设。

  “在不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即可产生建设成效,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唐海龙代表说,崇明愿在生态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为长三角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不过,崇明生态岛建设绝不能“就崇明而崇明”,必须立足上海,跳出上海,放眼长三角。

  “我们要看到,水域、大气、土壤等具有一体性特点,需要从整个长三角地区联防联控。”唐海龙代表说,在长三角生态保护合作中,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缺乏包容性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资源要素短缺,环境问题仍然突出,地区间环境纠纷较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等。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更要发挥长三角一体化的引领示范作用。”唐海龙代表说,长三角一体化已有很好基础,建议先行制定长三角区域协同法,在国家层面建设强有力的推进一体化的协调机构,尤其强化长三角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全流域的水土林气等生态资源的统一调度平台。

  崇明岛上的启隆、海永两镇隶属江苏省。前几年,崇明在建设生态岛时,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协同保护生态,是摆在崇明生态岛建设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唐海龙代表透露,崇明正加强与江苏启东、海门等地的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在已经形成的“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协同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深化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道路,共同守好“长江门户”的生态屏障。

  “江苏两镇也将按照‘三控制一留白’的要求推进建设,和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定位完全一致。”唐海龙代表介绍说,崇明2035总体规划的核心问题主要是“三控制一留白”,即人口管控,人口规模不突破现有70万的人口规模;建设密度的管控,新增建设用地零增长;建设高度的管控,今后新建建筑原则上不超过18米,实现房在林中、路在林中;留白是,看不明白想不清楚的就留白,留到以后再进行研究。

  同时,崇明也将与长江沿线城市加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交流合作,推动普及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当好“晴雨表监测器”,共同坚守长江生态廊道的“绿水青山”。


浙江日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0008 协同治理 守好生态屏障 2018-03-19 6826162 2 2018年03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