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代表委员热议人工智能

迎接美好AI时代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赫然醒目。这是继去年之后,“人工智能”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

  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浙江有哪些优势?未来还有哪些探索?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委员们表示,浙江的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期待人工智能应用大规模落地开花。

  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坚开门见山地说:“浙江完全有可能、也有条件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地。”

  在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浙江随即编制了《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将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特色小镇等为载体,加快人工智能专业园区布局,形成以杭州、宁波为核心,各地特色化发展的格局。

  眼下,浙江已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大平台,之江实验室、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已经成为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投入运行近五个月的之江实验室,聚焦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目前正在谋划一批创新平台,如未来网络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还将搭建人工智能的芯片研究中心等,吸引全球科学家来实验室做研究。

  “浙江有关人工智能项目的实践,可以说在全国居于‘第一方阵’。”王坚委员欣喜地说,日前公布的我国第一批4个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中,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便名列其中。

  人工智能是未来基础研究领域和关键技术运用产业的制高点,也是新经济的重要力量。“浙江的信息经济发达,在大数据产业布局已久,而人工智能的开发很多都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王坚委员说,浙江历来重视数字经济,“浙江的数字经济要成为全国的典范。”

  应用场景广泛丰富

  人工智能的“水滴”,只有渗透到各行各业,才能创造智能未来。

  根据《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力争到2022年,我省将培育20家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形成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500亿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规模5000亿元以上,为浙江人工智能产业领先全国打下基础。

  眼下,海康威视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布局。“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年说,凭借对视频技术的行业应用经验以及产品和系统集成能力,公司将深度学习和视频大数据技术优势快速产品化,目前已推出了系列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

  目前,海康威视从人工智能产品到解决方案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落地应用。其中,海康威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已应用到相关现实场景中,如帮助治理行人闯红灯问题、帮助波司登等连锁门店实现智能化管理和大数据分析。海康威视的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公共安全、智能家居、工业制造、汽车智能化等领域。

  眼下,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建设正在我省大步迈进。眨眼工夫,人工智能癌症专家“沃森”就能给出一名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人工智能计算机“沃森”共“吃透”了300多种医学专业期刊、超过250本肿瘤专著和超过1500万页论文数据,能够提供的肿瘤治疗方案与世界顶级肿瘤专家符合度高达90%以上。

  目前,“沃森”已经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等医院“坐诊”多日。在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看来,人工智能系统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难题,为提高诊疗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被寄予厚望的人工智能产业,必须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和很多新兴产业一样,相关领域的短板需要引起重视。

  “虽然我们拥有非常庞大的病例基数,在医疗健康领域发展人工智能具有很大优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蔡秀军委员说,我国电子病例信息登记无标准、不规范,导致95%的病例信息属于无效信息;此外,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不共享,存在“信息孤岛”。他认为,要真正发展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既要进行顶层设计,使各类信息录入规范化,又要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信息联通实现大数据分析。“打好这些基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将大有可为。”

  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表示,要建好用好中国人脑库,推动人工智能发展。随着人脑基础研究越深入,人工智能的发展就越密切,两者最终达到相互支撑、相互融合。

  人工智能正在走向黄金发展期。除了企业自身创新外,作为政府,也需要制定出台扶持科技创新的具体政策意见和措施。不久前,浙江制定了12条政策集聚人工智能人才,计划用5年时间集聚50位国际顶尖人工智能人才、500位科技创业的人才、1000位高端研发人才、1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10万名技术人才。

  代表委员们表示,未来人工智能行业和学界还应重点关注基础技术、产业链跨界协同、核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短板,要将基础研究视为人工智能的“硬指标”;将跨界融合创新视为智能生态的“必修课”;将人才队伍建设视为产业发展的“脊梁柱”,为人工智能创造出研发和应用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落地,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浙江日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0006 迎接美好AI时代 2018-03-09 6755494 2 2018年03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