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个红手印留下的扶贫干部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26日电 数九寒天,蒙古高原滴水成冰。阿令朝村养殖场、储草棚、磨房、油坊、办公房依次矗立在山岗缓坡上,驴儿欢叫、油面飘香,红红火火的集体经济给贫困的山村注入了一派生机。
尽管有思想准备,但当扶贫工作干部解良进村入户后还是心头一震:地贫、村贫、人贫,4个自然村一半以上的人外出打工,常住104户、215人,有贫困户61个、142人,人均纯收入多年徘徊在2600元左右;村集体一穷二白,村委会无办公场所,人们称为“炕头支部”。
2015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科级干部、44岁的解良主动申请驻村扶贫,来到察哈尔右翼中旗阿令朝村(蒙古语意为“小山梁”)。睡在老乡家的土炕上,他久久不能入眠,如果一家一户“撒胡椒面”,省事、简单,可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后仍无法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他走访、调查、与村两委班子研究,“精准扶贫+集体经济”的扶贫思路逐渐清晰,并被大家认同。
解良成天琢磨集体经济。听说驴奶粉价格高,特别是黑驴浑身是宝,便带着村干部到邻近的赤峰市考察,买回84头黑驴;到小油坊打油,获悉利润对半,回来和大伙商量办起了胡麻油加工厂;与专家探讨怎么让面粉好吃、卖高价,和村民合计办起了石磨面粉加工厂;把村里的垃圾沟改造成鱼塘;筹建6亩玻璃温室大棚,发展观光采摘旅游。
2016年5月,解良驻村期满,单位将他抽回完成一项重要课题。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村民们情急之下想到了上表请愿。6月17日,57位村民联名写下《请愿书》,摁下57个红手印,派代表前往解良的单位请求让他留下。
如今,阿令朝村崭新的发展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驴养到200头;年加工面粉、胡麻油各10万斤;吸引大学生回村参与集体经济管理;给群众免费体检;搞好村民文化生活。
“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村民们憧憬着,今后产品打开市场,合作社搞好了,大家还可以养猪、养鸡,搞农家乐,一起吃“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