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推动养殖业转型发展
零排放养殖 猪粪里淘金
本报记者 黄娜 王志杰 市委报道组 魏衍方
年出栏1.2万头生猪的养殖场,只需5个工人管理;300多亩的牧场,养猪做到零排放;猪的粪尿变废为宝,一年竟卖了1000多万元……
什么养殖场这么神奇?日前,记者走进嘉兴市的浙江华腾牧业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华腾牧业坐落于桐乡洲泉镇湘溪村,占地320亩。已是腊月,牧场入口却嫩竹葱郁,一只卡通飞猪在门口欢快迎客。
跟以前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养殖场不同,这里基本闻不到异味,干净整洁。牧场很大,除了养殖场外,还有餐厅、花卉温室、蔬菜种植基地、鱼塘、游乐区,已转型成牧旅融合企业。
牧场“变脸”,离不开高手指点。华腾牧业副总经理张汉民说,牧场花重金聘请比利时饲料协会原主席马克·胡恩为技术顾问,引入欧洲标准的整套饲养模式,智能化管理,养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很讲究。
这种讲究,与传统养猪完全不同。要进入全封闭的猪舍,第一件事是洗澡,再穿上隔离服,经消毒等程序后才能入内。猪舍内使用植物提取剂来消毒除臭,内部恒温、恒湿、恒氧,还有地暖。
更科学的是,每个猪舍都装有自动喂料系统,定时给料给水。此外,小猪们还有玩具——一个铁链吊着的小球以供啃玩,可减少“打架”造成的伤亡。母猪还有淋浴房,保证它们干净舒适。
张汉民说,猪吃的是公司研发生产的无抗生素饲料,原料采自东北的生产基地;喝的自来水经过两道过滤一道酸化处理。
华腾牧业是怎样做到“零排放”的呢?张汉民笑了:“我们不光‘零排放’,还一点都舍不得浪费,把猪粪猪尿变废为宝。”
张汉民算了笔账:一个万头猪场,每天至少产生30吨排泄物,一年要产生10950吨排泄物,按每吨50元的处理费计算,光请人处理就要近55万元。
华腾牧业前前后后投入1000多万元研发、购买设备,终于开发成功把猪粪加工成炭的技术,变废为宝。
张汉民带记者走到一个箱式固液分离设备前说,猪粪尿经镂空地板直接进入处理池发酵,分离后的猪粪,在炭化炉700℃高温无氧环境下,加工成猪粪炭。加入木屑、小麦、水稻秸秆等原料,经过特殊菌种的发酵处理,可制成炭基有机肥;分离后的尿液,经设备爆气电解浓缩处理15分钟后,可制成浓缩液体肥;剩下的废水能净化到河道Ⅳ类水的标准,用于牧场内花卉灌溉、养鱼及冲洗猪栏,实现全循环利用。
记者看到,颗粒状、粉末状的猪粪炭,闻起来全无臭味。小小猪粪炭,用处却不小。这种像海绵一样的炭绵基质分量轻、吸水性强、内含丰富有机质,市场广阔。可用作墙面绿化、盆栽,还可做成托盘,也可开发成可降解的农用地膜。
“猪排泄物深加工后的产品,去年销售额有1000多万元。”张汉民兴奋地说,零排放、无污染、高利用,能变废为宝,不光有经济效益,还保护了环境。
生态不生态,养殖场周边居民最有发言权。61岁的吕坤泉是湘溪村村民,他家离牧场只有300米远,一开始听说附近要建规模化养猪场,他担心臭味熏人。“建成后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闻不到臭味,猪粪尿也不排到河里。”吕坤泉说。
在嘉兴,“华腾牧业”不止一个。从2013年开始,嘉兴开展了以拆违减量为核心的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工作。5年多来,嘉兴全市生猪存栏量从273万头降至18万头,养猪农户从13万家降为36家规模养殖场。值得一提的是,这36家规模养殖场已纳入智能化防控平台和环保部门监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防联控,死守不污染环境底线。
生态做得好
自然有市场
浙江华腾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汉民
为何要在生猪的吃喝住上花这么多心思和成本?初衷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无激素、无抗生素、无重金属”的健康、安全猪肉。即使比菜场一般猪肉贵2.5倍,还是卖得很好。你说,多自豪!
许多养殖场是花钱清理猪粪,我们是猪粪里“淘金”,产品还供不应求。现在,随着对猪排泄物的深度开发、高附加值利用,年销售达1000多万元了。我相信,再过几年,这部分收益会赶超生猪收益。
做得好,自然有市场。我们的“零污染养猪”还登上过美国《科学》杂志呢,夸我们“减少了猪粪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数量,降低了污染土壤和附近水源的风险”。
作为一个在基层工作几十年的农业工作者,我觉得一方面企业要有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希望政府加大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扶持力度,把整个畜禽排泄物处理好、利用好,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