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今日嘉兴

秀洲新塍 精神地标 文化名片

  精神地标 文化名片

  张艺萌 毛嘉俊

  在秀洲千年古镇新塍,农民血液里的文化情愫,正在文化礼堂的建设大潮中逐渐苏醒过来。

  自2013年开展文化礼堂建设以来,新塍镇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定位,扎实推进文化阵地开放与长效管理,打造农村文化好去处,提升生活新观念,全镇共建成符合省级标准的农村文化礼堂14个。

  走进新塍,思古桥村的红庵牡丹、西吴村的农民画、沙家浜村的红色文化、新庄村的传统农业、天福村的“孝文化”建设、庙云桥村的黑白版画、虹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打造……张张都是文化金名片。

  如何打响这些名片?新塍镇因地制宜,打造一座座精神地标。百善孝为先,新塍有个远近闻名的“孝敬村”——天福村。“依托礼堂阵地,将孝文化与礼堂文化‘完美融合’,形成敬老爱老良好氛围,通过开展重阳敬老礼、集体金婚礼、祝寿礼等礼仪活动,进一步丰富礼堂‘孝’文化理念。”天福村党委书记吕中祥说。目前,天福村正在着力打造“孝文化先行示范村”,让子女的孝顺体现在平时的小事和细节中,以“微孝”理念丰富乡村内涵。此外,该村通过评选“文明家庭”“最美儿媳”,设立“孝道红黑榜”等方式挖掘孝源,树立“孝老”标杆。

  中午时分,走进新塍镇潘家浜村文化礼堂,一个个保温盒,热气从中升腾起来。只见保温盒里盛着一荤一素两个菜,外加一碗米饭。村干部带头成立的送餐志愿服务小分队,连续5年为村里的低保、重残和90岁以上的老人上门送饭,风雨无阻。此外,文化礼堂还与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无缝对接”,通过“礼堂+养老服务”模式,实现了农村老人“老有所依”。

  身有所栖,心有所寄。让文化礼堂浸润百姓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周一晚上到学堂看书,周三和老伴一起到礼堂跳舞,周五到礼堂看电影……沙家浜村的钟中台每月都给自己制定一个“课程表”。“以前,闲着无事就是打牌、发呆。有了文化礼堂后,村里每周有培训,月月有电影,季季有活动,太丰富了。” 钟中台说。

  在天福村,占地面积35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不仅承载了村里每年一届的九九重阳金婚盛典,还吸引了邻近村来这里表演节目。富园村文化礼堂,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村民自编自导的排舞、扇子舞,村里还组建了篮球队、乒乓球队。漫步西吴村,文体活动中心、图书室、老年活动室、书画室……在新塍,一个个以村为单位的健康活泼、惠民便民的新农村幸福生活圈正在形成。

  润物细无声。尝到了文化礼堂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一大批热爱文艺的农民走出来,成了文化活动的带头人。

  潘家浜村文艺骨干叶银芳,是一位退休教师。自打村里建起文化礼堂后,他就多了职务——文化礼堂理事会会长。每个季度,他都召集村书记和各文体队伍骨干开礼堂理事会会议,协商礼堂运作和活动开展情况。

  这几天下午,潘家浜村文化礼堂内歌声、笑声、掌声不断。村里的8支文体队轮番登台上阵,连周末来赴美丽乡村游的外地游客们也都忍不住驻足看上一台好戏。

  走进礼堂, 8棵“成长树”很是抢眼。原来,为了给村里的文体队伍提供展示舞台,村里每年都会举办一届潘家浜村“村晚”,节目都是村里老百姓自编自演的。为提升节目质量、活动热情,每个队伍就在文化礼堂“种”下一棵“成长树”,制定成长规则,每季度邀请村民评比,评出村民最认可的5支队伍,为队伍添上一片绿叶。大家都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自己的队伍能枝繁叶茂。


浙江日报 今日嘉兴 00026 秀洲新塍 精神地标 文化名片 2018-01-23 浙江日报2018-01-2300023;浙江日报2018-01-2300026;浙江日报2018-01-2300029;浙江日报2018-01-2300028 2 2018年01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