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文化

岁月芳华 历久弥香

——电影《芳华》观感之五

  看《芳华》的两个多小时,我的内心常常感到不适。大多数时候,这种不适感表现为煎熬。

  煎熬在电影结尾处达到顶峰——男女主角刘峰和何小萍坐在车站的长椅上,画面和场景让人想起苏联老电影《两个人的车站》的海报。渐渐地,刘峰和何小萍把头靠在一起,兜兜转转几十年,这两个比文工团所有其他人都活得不易的人互相取暖。这时,萧穗子的旁白响起:“只有他们两个人才获得了真正的平静。”在我看来,这分明是导演强加给他们身上的平静和升华。对于刘峰而言,他尚且是一名落魄的英雄,而何小萍自始至终甚至没有机会享受生活的任何“馈赠”,又何来从高处回归后的平静。

  即便冯小刚在《芳华》中明显对青春“美”的那部分过于放大,我也并不怀疑他缅怀青春的真切。从头至尾,主创们的表达欲都非常旺盛。这一方面说明,作品走了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作品沉醉于自我表达。不管观众有没有感动,他们自己先被感动了。

  拍了20多年电影的冯小刚一直是一位“大众化”导演,从未是一位锐利的观察者、批评家或作者。他习惯于逃避复杂的人性,推崇“悲情”“温情”式的叙事方式,而后者无疑更符合商业电影的逻辑。但这一冯氏电影的“金科玉律”,在《芳华》中发生了某种错位。这一次,冯小刚使用了严歌苓的文工团故事做框架,却并未完全延续其主题。他的野心要大得多,既想要表达对“那些花儿”的缅怀,又想表现战争改变人的命运,还想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诉求太多,难免力有不及。

  但这样一部半青春、半史诗作品,确实已足够跻身于年度优秀国产电影的前几位,也足够让观众走入影院、让影评人争论不休。连日来,对电影的解读、评论层出不穷,且呈两极分化之势。因为某影评微信公众号的一条留言,本来认为《芳华》存在许多问题的我,在心里与这部电影、与冯小刚和解了。

  先说说和解的原因——

  我一度认为,从萧穗子这个第三者的视角展开故事,是《芳华》的一大败笔。影片中,但凡两位主角遭遇不堪,旁白总会适时地响起:“后来,我终于理解(明白)了……”一切都被理解了,一切都被原谅了,缺少应有的思考,显得过于轻描淡写。

  但细想又觉得,引入一个讲故事的人,可以让虚变实,也能让实变虚。它让电影像竹笋一样,生长出重重多义之衣,不同欣赏水平、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这可能出自创作者的技巧,也可能是各种原因之下的无心插柳,但必须看到,《芳华》确实吸引了许多“非存量”观众,即平时不进电影院的观众,如年纪比较大的人群。这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可谓“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有人说,《芳华》是一部无法被定义的电影。说它是青春片吧,它的质地比市面上那些所谓的青春片要醇厚得多。是战争片吧,前半段的抒情就显得突兀了。是历史题材吧,最后几位战友在海南的相聚以及车站的定格又算什么?而这样无法被定义类型的电影,恰恰是最难驾驭的,就像在无人区长跑,没有里程碑,没有标的物,身在何地,东南西北,只能靠创作者去感知。说白了,拼的是才华。

  而冯小刚的纠结,还不仅仅在于“才华”和“野心”之间的拉锯。当年,在一系列贺岁片获得成功、开拓电影市场凯旋后,他说过一句话:“不要以为我不会玩艺术片那一套,这些我都懂,只是不拍罢了。”后来,冯小刚陆续拍了“无意讨好观众”的《夜宴》《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包括这部《芳华》。10年中只有一部例外——其导演生涯口碑最差的《私人订制》,但帮投资人收回了《一九四二》的亏损。

  10年来,冯小刚的新闻往往难免“炮轰”。《一九四二》票房惨败,他“开撕”观众,说观众根本不懂什么是好电影;《私人订制》口碑极差,他“开撕”影评人,宣称与影评人势不两立;到了《老炮儿》,总算是口碑票房双收,他又“撕”起了同行,原因是《老炮儿》最初20%的排片,不及同期上映的其他电影。每一次“炮轰”,都暴露了冯小刚内心的不安和紧张,因为怕输,所以得先嚷嚷一通,就算吓唬不了别人,也能给自己壮胆。而每“炮轰”一次,他也变得更拧巴、更纠结。

  时刻准备战斗,是好事,但别忘了还有一个词叫“用力过猛”。我相信,每位导演心中都有一个最想拍的故事,等待着最好的讲述时机。我也相信,《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芳华》都是冯小刚真正想拍的故事,为此他顶着投资方股票涨跌的压力,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代价。

  “拍想拍的电影”乍听之下很理想主义,但同时也是说,以个人的绝对标准拍电影,其他人不清楚这条“金线”的具体含义,解释权属于创作者本人。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很多大导演尤其是与冯小刚同时代的导演作品崩坍时,他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标准,没有随波逐流。

  但我还是更怀念那个拍《甲方乙方》的冯小刚。那时的他,没那么拧巴,没那么多包袱,拍着老百姓真正爱看、接地气的电影,还承认自己是一个贺岁片导演。

  《甲方乙方》里有一句台词:“转眼又是金秋,齐大妈包的饺子,倍儿香。”每次看,每次听何冰说出台词,我就特别怀念小时候奶奶包的饺子。我觉得好电影,就该是这样的。

  最后,告诉你们那条触动我的网友评论:“4年前,冯小刚批评《小时代》,我很不服。现在我长大了,觉得《芳华》很棒。”

  好电影必须经过时间沉淀,接受一代代观众检阅。相信《芳华》的命运会与《小时代》截然不同,在很多年后,仍会有人翻看这部“老电影”。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9 岁月芳华 历久弥香 2017-12-26 6148625 2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