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嘉宾热议人工智能发展前景
乐观迎接美好的AI时代
记者 曾福泉
本报乌镇12月4日电 (记者 曾福泉) 12月4日上午,多位互联网专家和业界大咖出席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论坛吸引了大量听众。正式开场时,现场已然爆满。在人工智能日渐发展为新的通用技术、不断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的今天,论坛现场的这种热情并不让人惊讶。现在,人们已经丝毫不怀疑人工智能可以日益发挥出惊人的力量:不仅许多以前由人类完成的任务可以交给人工智能代劳,人类不能胜任的一些工作,人工智能也能完成得很好。人们在问:人工智能还能做哪些事?有什么事是它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人工智能表现出的强大还引发担忧:人类会不会被取代?我们应如何面对一个人工智能普遍存在的未来?
今天的论坛上,嘉宾们从各个角度讨论这些问题,总体抱持乐观态度,并描绘出引导人工智能更好发展的方向。
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登台后,他身后大屏幕上的视频展示了百度新推出的智能音箱Raven H。它表现出非常接近人类的对话能力,叫一声“小度小度”,就能帮你设定好半夜收看英超联赛的闹钟,或是找出胡歌主演的古装电视剧。
“看Raven H刚发布时的视频,大家说漂亮得不像百度做出来的东西。我想今天这段视频里应该包含了更多像百度的东西——人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懂得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搜索引擎也是一个人工智能问题。”李彦宏说。
接下来登台的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从亚马逊到百度、小米都选择了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庭技术的控制中心——你会把这款音箱放在客厅当中的茶几上,而路由器虽然24小时不间断工作,却往往只会待在墙角。
人工智能带来的美好生活是全方位的。李彦宏说,百度已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生鲜食品商家合理调配生产和供应,提高了利润,降低了浪费,人工智能在供给侧大有可为。
人工智能不断发展,会改变绝大多数工作的形态,许多工作会遭到淘汰,这是论坛上嘉宾们的共识。
图灵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说,人工智能充分成熟的时代,人们可能每周只需工作20小时,并且在45岁退休,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才能从事。
IBM资深全球总裁罗思民曾是霍普克罗夫特教授的学生,他首先感谢老师在课堂上给他打A,随后接过老师的话继续发挥。他说,人工智能将带来工作流程的巨大变化,机器将深层次地融入我们的工作,人们要接受这一前景。
当然,这种前景并不会来得那么快。罗思民说,人工智能普遍应用的时代可能在2050年以后到来,当前我们正处于从狭义人工智能到泛在人工智能的过渡阶段,我们需要做的是训练人工智能在尽可能多的领域帮助我们。
当前的人工智能相比人类大脑本身的神奇功能,还差得很远。霍普克罗夫特说,她女儿两岁时看一页儿童绘本就记住了里面的猫、狗、消防车等形象,到了街上就能指出来,尽管实物和图画相差很大。而要教会人工智能辨别一辆消防车,需要向它展示数以千计的相关图案。“深度学习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霍普克罗夫特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揭示了深度学习存在的更深层的忧虑,即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黑箱,人类完全无法理解人工智能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就像AlphaGo战胜人类棋手表现出的不可思议一样,当前人工智能作出的判断不可解释、不可理解。当人工智能在决策中出现了错误,我们甚至不知道错误为什么会发生,这是很危险的。”张钹说,科学家接下来的一个主攻方向就是研发更加可靠、稳健的人工智能。
通往更好的人工智能,专家们指出了两条路径。一是向大脑学习,以脑科学的突破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另一条是将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结合起来,这样能更好地进行人机交互、人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