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美丽乡村

衢江养猪村3年闯出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

乡村转型,路在西山下

  核心提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作出部署。衢江区莲花镇西山下村,虽然背靠国家级现代农业观光园,却一度以传统养猪为主要产业。拆掉猪棚后,西山下人重新思考与土地的关系,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围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三产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车行至衢州衢江区北部,一片开阔平坦之地,农田和钢架大棚在视野尽头绵延展开,莲花镇西山下村随即跃入眼帘。

  衢江区,曾经是生猪调出大县,2014年前的西山下村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养猪村。身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盛世莲花现代农业观光园内,眼看着园区内的城里客越来越多,村内却由于臭气熏天、污水遍地,没有名气更没有人气,西山下人一直无法分享发展的红利。

  近年来,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衢江以治水为突破口带动产业转型,西山下村也痛下决心,拆掉猪栏,发展现代农业,开启发展新征程。

  初冬,我们来到西山下村“问路”,针对乡村振兴发出产业方向、农民期待、乡村未来的“三问”,探究一个原本囿于传统单一产业的小村,为何在一夜之间拥有了改变的力量?

  【产业方向】

  从养生猪到“卖风景”

  西山下村五色莲花塘前,只有荷叶在秋风中摇曳。村党支部书记余建军直呼:“你们来的不是时候。”

  余建军认为的“恰当时候”,指的是盛夏季节,莲花盛开,游客众多,熙熙攘攘。在如此场景下,讲述村庄和产业的转型故事,在务实的余建军看来,会更有说服力。

  2014年以前,西山下村的580户村民中,有300多户养猪。村民们低头养猪,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似乎与己无关。而在不远处的盛世莲花现代农业观光园,却是另一番光景:26家家庭农场竞相发展生态农业,并开展观光采摘游,最多时一年的游客量达到53万人次。

  如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余建军注意到了衢江区的几个大动作——2013年,衢江区作出战略性调整,发展放心农业;2014年,为了让农村生态环境更美、产业转型步伐更快,衢江区又将打造“气养、水养、食养、药养、心养”的五养衢江作为目标。

  西山下村的出路,或许就在这里。卖掉生猪后,余建军去了德清、丽水、浦江等地,“原来农村可以这么干净,真美啊!”时至今日,余建军仍然忘不了当时外出考察内心受到的震撼。

  2014年,余建军决定在西山下村“种风景”。他投入20余万元承包了200余亩水田,种上荷花,投放一万多尾鲤鱼,将其改造成了荷花塘。当年7月,荷花开了,陆陆续续有人来观赏,中午时分,总会有游客走进附近农家询问:“哪里可以烧饭吃?”

  2015年,余建军通过竞选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同年12月,盛世莲花成为国家4A级景区。机遇就在眼前,余建军积极引导村民转型升级,结合农业园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特色餐饮,“生态的食材、优质的空气,这不正是现在的稀缺资源吗?”余建军说。

  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向大家讲述他的见闻,讲述衢江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西山下村两委呼吁农户积极转产转业。依托莲花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二师兄家庭农场、俊涛家庭农场等一个个新型农业主体,在西山下村不断涌现,也带来了更多的产业融合发展的机会。曾经抛荒的土地,被村里重新流转起来,村集体收入也有了增长。

  【农民期盼】

  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余彩仙从农业园区管委会骑上电瓶车,沐浴着阳光,5分钟后就回到了家。她在管委会食堂谋了一个烧饭的活儿,每个月收入1800元,烧完早上和中午两顿饭,便可以下班了。

  还有不少村民,在附近各个家庭农场打工。傍晚时分,打工的人们陆续回家,电瓶车的嗞嗞声,回家路上的欢声笑语,让小村渐渐热闹起来。

  自从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发展乡村旅游,西山下村的改变,不仅仅在土地的价值,更在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行走在村中,一个花团锦簇的美丽庭院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听闻有人来访,老板娘袁柳珍笑语盈盈地走出家门。今年,袁柳珍用老屋拆下来的旧砖瓦垒砌了小院,“不仅好看,还环保。”她说,今年决定开始做民宿生意。

  衢江区大力发展放心农业,政府和农场主们力争通过原生态种植、标准化生产、二维码追溯,为农产品贴上从田地到餐桌全流程的“放心”标签。如今,这里的1600多家家庭农场掀起了追逐“放心农业”的浪潮,农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农民便将农业与城市需求连接得更为紧密,生态种植成为内化于心的行动。

  在二师兄家庭农场的一片开阔台地上,老板王招富匆匆赶来,梳着大背头,穿着锃亮的皮鞋。他是西山下村村民,也曾经是养猪户。

  当别人还在观望踟蹰时,王招富较早迈出了转型的步伐,做起了现代农业。“老百姓拆了猪栏,向政府要政策、要资金、要技术。”王招富说,其实政策早已落地,如莲花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的目标之一,便是成为农业创业创新的孵化器。

  2014年,王招富开始筹建二师兄家庭农场,占地150亩,主要种植猕猴桃,还种植了火龙果和桑葚,专门用于观光采摘。

  年逾50岁的王招富,是个半路出家的“农民”,但是谈起怎么种出好吃的猕猴桃,他滔滔不绝地说起一系列专业名词。

  做现代农业,不能做一个“五谷不分”的老板,自己也要懂技术,这是王招富的体会。而现代农业离不开配农药、剪果树、施化肥等专业知识,文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上不去,就谈不上效益。王招富并不气馁,他重新拿起了书本,一有时间就学习,自己成了草根农业专家。

  现在,猕猴桃已经采摘完毕,田地里杂草很多,王招富告诉记者,因为整个农场都禁用除草剂,只采取人工割草,王招富还坚持使用生物菌肥,改良板结土壤。“土壤好,种出的果实自然品质好。”王招富用行动,爱护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今年,王招富用自己的积蓄和银行贷款,先后投入了500万元对农场内的水池、游步道进行升级改造,开发了鱼塘垂钓区,儿童游乐区,西山下村有了本村村民打造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乡村未来】

  重现诗画江南景致

  紧邻盛世莲花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景区,让西山下村有了集散的能力,如何借力错位发展?

  “我们村以前就种过荷花。你看,这是在宗谱里找到的。”余建军掏出手机,展示了一张翻拍的照片。这是一张西山下村的黑白手绘地图,只见河网密布,荷花塘星罗棋布,围绕在居民房前屋后,“江南可采莲”的诗画景象就在眼前。

  2014年10月,西山下村修建了250多米长的游步栈道,栈道连着荷花塘里的一座凉亭,游客可以信步在长廊上,也可以憩于凉亭内,尽情享受乡野美景。

  紧紧依靠百亩荷塘,对游客的吸引力仍旧有限。近些年来,西山下村也在努力提升颜值,100多户村民完成了庭院改造,360户进行了赤膊墙粉刷,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西山下村的人均收入也从2012年的不到6000元,增长到2016年的15000元。但是,村庄周边的乡村景观依旧缺乏特色,游客来了,却留不住。

  这个看上去普通的村庄,也有着一些分散的景观:荷塘、山林、农田、古道、凉亭、水库。这些自然和文化资源,西山下村该怎样利用起来统一打造?2017年9月,《西山下村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出炉,核心便是打造一条莲香风情街,街上有莲工艺坊、莲屋花店、青莲茶斋等。莲花文化,走向乡村各个角落。

  西山下村的农庄里,村民为客人准备了荷叶富贵鸡、荷叶莲子粥等特色菜。工作日来看花的游客有500人左右,周末也不会少于1000人。7月初荷花最旺盛时,有时一天的游客超过3000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莲花塘附近还有一块170余亩的水田。下一步,我准备动员其他农户种植荷花,扩大规模。”余建军话音刚落,他经营的“五色莲农庄”来了客人,荷叶鸡、荷叶莲子粥等特色菜被端上了餐桌。

  眼前的西山下村,村便民服务中心正在修建,村民的房屋正在整修和粉刷,这些工程都要赶在明年盛夏前完成,到时将给游客一个全新的西山下村。有个好消息是,5家农家乐已经通过了验收,还有5家正在申报验收,这个曾经固守着传统养殖业的小村,扎扎实实迈出了乡村转型的新步伐。


浙江日报 深读·美丽乡村 00011 乡村转型,路在西山下 2017-11-28 浙江日报2017-11-2800018;5798050;浙江日报2017-11-2800014;浙江日报2017-11-2800017;浙江日报2017-11-2800019 2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