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凝心聚力打造“人才强区”

西湖区:
以一流生态,引一流人才

  凝心聚力打造“人才强区”

  西湖区:

  以一流生态,引一流人才

  赵 路 钱 雯

  1976年,乔布斯在一个破旧车库里创办了苹果公司。几十年后,苹果不仅革新了整个IT领域,也改进了大家的生活方式。

  1999年,马云在杭州城西的一所公寓里创办了阿里巴巴。18年后,它不仅颠覆了传统商业零售经营模式,更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互联网经济中的话语权。

  在这个创新奔流的大时代,一个人才和他的团队,往往主导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个巿场的发展。科技、政策、资本三大要素与人才结合,催生了“人才经济”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未来。实现“两个高水平”需要人才,打造国际化城市同样需要人才。作为杭州市的人才集聚区,西湖区的求才脚步从未停歇——

  看平台,17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多点驱动,10个特色小镇多核辐射,36个特色园区多频共振,立体化阶梯式平台为国内外人才提供丰沃筑梦土壤。

  看政策,“一事一议”又添重大机制,“双创20条”持续发力,新版“325计划”火热出台,激发人才活力,为人才蓄力加油。

  看服务,住宿有新落成的西湖人才家苑,出行有定制电动汽车,事无巨细由“店小二”跑腿,真正把人才工作做到了“家门口”。

  以一流生态,引一流人才。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将“人才大区”打造升级为“人才强区”,努力实现全域美丽、全民幸福、全面小康,西湖区蓄势而发,倾力而为。

一流的产业架构 生态引领未来

  “抱歉让你久等了!”夕阳西下,大多数人已经结束了工作,可何昌华依然精神亢奋。她出生于湖北,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漂亮履历。半年前,何昌华飘洋过海来到杭州,加入了蚂蚁金服基础平台部任首席架构师,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

  “在硅谷大公司,一到下班时间,大家纷纷合上电脑回家。而在这里不一样,半夜,办公室里常常灯火通明,仿佛所有人都舍不得离开。”这是来杭州工作后,何昌华最大的感触。

  是什么让一位世界顶级工程师,放弃硅谷的生活,来到这里过昼夜连轴的日子?“这么说吧,在杭州我找到了当年加入谷歌时的感觉。”何昌华若有若思:“如果在硅谷,我在做的是一份工作。那么在这里,我从事的是一份事业。”

  良禽择木而栖。人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生态的竞争。西湖区深知,只有积极涵养优厚的人才生态,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发挥价值的舞台,让人才有所抱负、有所施展、有所成就,才能吸引人才栖息,助力人才筑梦。

  如果在蚂蚁金服所在的西溪谷附近逛逛,你就会体会到何昌华们所说的这一份激情。在这里无论白天黑夜,可以看到为了一个问题细节争论,也可以看到解决问题后的击节庆贺——浙江网商银行、网金所、芝麻信用、赛伯乐等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集聚,电商结算、小微贷款、网络债权融资、网络股权融资等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门类齐全。任何一位互联网金融专业人士,都能在此施展才能;随时随地,这里都会孕育一场新的创新变革。

  西湖区的人才生态,以环境为先。紧邻西溪谷,西溪路综合整治工程初战告捷,每天都能看到令人惊异的美丽;把目光放远一些,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改造正在进行,紧邻云栖小镇的双浦大地,铜鉴湖行将恢复往日容颜,变身5A级景区;在三墩,双桥6个村社2000多户连片拆迁神速完成,美丽一笔笔写在了西子湖畔。

  西湖区的人才生态,以平台为优。今年7月2日,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西湖分园正式开园,又为这个“筑梦之地”增添新的注解。西湖区将与浙商创投、浙江大学开展合作,分别在西溪谷、紫金众创小镇同步建设分园,倾力打造国际化人才集聚、市场化管理运营、多元化资本聚合、专业化孵化指导的新型特色园区,着力构筑国际人才集聚新高地。

  西湖区的人才生态,以产业为核。11月1日,紫金港科技城正式开建,重点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制造业,作为创新要素集聚区、科技创新策源地、产城融合样板区,又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新城款款而来。紫金港科技城的开建,意味着西湖区产业生态链将更加完善,人才的施展基础也将更加夯实。作为钱塘江金融港湾和杭州科创大走廊的重要“双极”,西湖区未来可期。

一流的人才政策 有魄力有温度

  尽管工作不到一年,但61岁的池田明已经把杭州当成了“第二故乡”。今年2月,池田明受聘农夫山泉,作为顾问把控产品质量,工作地就是西湖区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而他的出生地——日本静冈,同样以茶闻名。

  相遇,依靠的不仅仅是“缘分”。西湖区对国际化人才的高度重视与关注,为池田明带来了在杭州工作与生活的便利,也让他的现场合理化改革与品质推进项目跻身今年新一批杭州市“115”引进国外智力计划项目名单。农夫山泉还为池田明在景色秀丽的龙坞茶镇附近找了住所,同事们每天用车接送。尽管池田明不会说中文,但他很快适应了在杭州的生活。如今到了节假日,池田明会和很多杭州人一样,租公共自行车出行,徜徉在西湖美景当中。

  勇立潮头再出发。当今国际化大潮中,与世界的新连接持续开启,商品、资金、信息、技术交互不断加速。杭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国际人才。紧抓国际化战略机遇,西湖区面向全球,向人才发出了“金名片”:欢迎前来创新创业!

  于是,施一公、饶毅、潘建伟、陈十一4名国际科学“大咖”来了。西湖区“一掷千金”,实施“一事一议”人才政策,特事特办,对顶尖人才和项目分别给予1亿元的资助。如今,这四大项目的资金已陆续拨付。也正是“一事一议”,大大加快了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和四大研究所的推进速度。

  只有不断提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才能为引才选能提供有效支撑。西湖区在“双创20条”的基础上,于近日再次修订了《西湖区关于引进海内外优秀创业创新人才“325”计划实施意见》。根据实践经验,西湖区的新一轮“325计划”突出国际化导向,从扶持对象、扶持等级与额度、评审次数等多方面进行了升级(详见新“325计划”),对人才的扶持更有“魄力”,也更有“温度”。

  也正因为“不拘一格降人才”,西湖区收获了更前沿的科技视野、更先进的管理理念,馈以绵绵不绝的产业动力和更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刚刚结束的2017云栖大会上,西湖区通过“一事一议”政策为西湖大学引进的顶尖人才潘建伟院士为大家带来一场“思想饕餮”。事实上,他所研发的量子计算正带来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能够将人类社会计算能力提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

  在池田明的帮助下,农夫山泉在全国的18个工厂,从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提升改造。池田明以四十年的饮料行业从业经验,一年之内就进行了500多处改善,为企业带去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今年8月,以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为学术主体,由西湖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何见平教授设计出版的《图文》一书,摘获“2018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家设计奖”金奖桂冠……

一流的细致服务 安居才能乐业

  “从西湖高研院出生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她在一起。”36岁的李牮说。先后在中科院物理所、香港大学、日内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工作后,他作出了很多人看来出乎意料的选择:作为首批科研人员,加入了西湖高等研究院。

  与那些百年名校比,西湖高研院很年轻。但李牮觉得,这所学校具有特别的气质与亲和力。“作为科研人员,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学术。因为西湖区的贴心服务,我才没有后顾之忧。”李牮说。今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有6名高层次学术人才入选省“千人计划”,李牮便是其中一位。

  唯有安居,才能乐业。9月8日上午,位于转塘的西湖人才家苑正式交付使用,17名来自西湖高等研究院的高级科研人员,拿到了亮闪闪的房门钥匙,李牮便是其中之一。

  绿树环抱的小高层,精装修公寓、自动售货机、自助式咖啡机、洗烘一体化洗衣房以及各类健身设备……西湖人才家苑的方便与贴心,让李牮和同事们赞不绝口。入住后他们更发现,西湖区把他们来往工作地的交通都安排好了:数辆崭新的纯电动汽车,西湖高研院和西湖人才家苑都设了停车点,轻点手机,就能租车上下班。

  优化服务留住人才,让他们舒心生活、顺心工作、安心发展。很多人才觉得,西湖区的服务细致入微,“甚至我们还没想到,西湖区已经做到了”。这背后,是工作人员付出的大量努力——

  西湖区的“店小二”,把工作做到人才的“家门口”。因为“店小二”的“勤跑腿”,才换来人才的“少奔波”。目前,西湖区已拥有上百人的“店小二”服务队伍,服务内容涵盖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证照办理、人才落户、医疗保障、社会保险、买房购车等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西湖区充分利用求是、学军、杭外等各学龄段的优质品牌教育资源,为顶尖人才其子女就学提供便利,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西湖区还组织协调人力社保、科技、财政、发改等人才工作核心部门联席办公,大力开展走访活动,深入人才企业“听诊把脉”,切实解决企业创业难、发展难等问题,实现了人才工作“一站式”服务。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西湖区:
以一流生态,引一流人才
2017-11-10 浙江日报2017-11-1000006;浙江日报2017-11-1000009;浙江日报2017-11-1000013;浙江日报2017-11-1000018;浙江日报2017-11-1000008 2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