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看“最多跑一次”改革
郎友兴 编辑 江于夫
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浙江走在中国改革前列。正在进行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引人注目。所谓“最多跑一次”,即群众、企业到政府办事,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时,最多跑一次。该理念最早在2016年底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2017年1月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按照“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从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逐步实现全覆盖。
如何看待“最多跑一次”改革
“最多跑一次”改革得到了企业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与欢迎。当然,各地的成效各不相同,而人们对此的评价也有所差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干部群众均了解“最多跑一次”改革,但认识和反应不一。从半年多来改革的落实情况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深化。
那么,如何正确评价“最多跑一次”改革?笔者认为,从下列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有利于问题的厘清:一是如何理解“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数量与实质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效实现“最多跑一次”目标,这涉及程序与技术的支撑问题;三是如何辨明“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方向,这涉及突破与行政体制再造的问题。
“最多跑一次”:数量与实质
“最多跑一次”中的“一”说明了数量上的要求。那么,如何理解这个“一”?笔者以为,这个“一”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当然,任何事都做到一次搞定显然是不现实的。列清单是负责的做法,而清单中所列事项应该做到数量上的“一”。2017年8月,浙江省级对外公布的“最多跑一次”事项已达889项(含中直单位在浙机构285项),设区市本级平均845项,县(市、区)平均732项,都达到同级权力事项的80%以上。按2016年办件量测算,省、市、县三级已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的办件量占到全部办件量的80%以上。这些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省委、省政府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当然不拘泥于数量上的目标。我们更要分析“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质。这项改革是浙江在新形势下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改革,推进政府转型中提出的新目标。浙江历来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从“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到“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再到“最多跑一次”改革,表明浙江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是“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的继承和继续。从浙江各地的实践来看,“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借由大数据的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提高公共服务便利性。
“最多跑一次”改革涉及到政府权力清单要“瘦身”、责任清单要“强身”。“最多跑一次”表现为企业、老百姓到政府机构办事的次数,但其实质是政府权力边界的再界定。应先明确部门责任,再进行授权,形成问责机制和权力制衡机制,真正做到科学确权、科学授权和科学治权。
“最多跑一次”:程序与技术
“最多跑一次”改革,必要的程序尤其法律环节不可少。不要为一味追求数量而减少必要的程序环节。笔者调查发现,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也担忧出现为“一次”而“一次”,忽视必要的程序。
要做到最少的环节,需要技术上的支撑。对于“最多跑一次”改革来说,其技术的支撑最重要的是网络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的运用。例如,浙江目前正在做的电子化归档正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技术手段让数据真正“跑”起来,老百姓自然就会少奔波,可以做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也不跑。而“一张网”这个基础性平台的建设可以重塑行政审批流程,驱动政务信息化,这让“最多跑一次”目标的实现完全可以期待。
“最多跑一次”:突破与再造
“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程序上的改革。改革不限于构建实体大厅、网络平台、统一热线三个友好界面,建设统一前台,更在于突破部门割据局面、重塑行政事项流程的行政后台。但仅仅依靠新技术的支撑和办事流程的重塑,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行政体制的问题。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前,一些在今天可以跑一次就办成的事项繁琐不堪,让百姓跑细了腿。这说明什么?说明过去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办事程序在今天是多余的,为这些多余办事程序设置的机构、窗口和工作人员也是低效的。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行政机构本身的改革,回到整体性的行政体制改革,而不只是停留在“行政审批标准化”“四张清单一张网”这一层面。
“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和“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主要是技术性、程序性方面的改进与完善,而这远未臻于至善。技术性、程序性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还是作为制度层面的行政体制改革本身。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政府权力边界的再界定”。通过政府权力边界的再界定,实现行政体制再造,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