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交响诗《鲁迅》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挺起民族脊梁 奏响时代音符
本报记者 刘慧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
这呐喊穿越了时空——9月25日晚,鲁迅诞辰136周年之际,由浙江省委宣传部、鲁迅文化基金会、浙江省文化厅、中国音协主办,浙江交响乐团演奏的大型交响诗《鲁迅》首演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
全景表现
一位民族脊梁
由近及远,舞台中央,人们好像跟着鲁迅在看一场热闹的社戏——“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温情跳跃的音符,顿时将人们拉回到鲁迅笔下的《社戏》现场。
交响诗《鲁迅》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了激越磅礴的鲁迅精神,令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那振聋发聩的呐喊,回到上个世纪30年代民族奋斗与崛起的滚滚浪潮中。这一刻,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油然而生浓浓的民族自豪感。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童年的鲁迅在大家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为一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又有些顽皮的小男孩,家中的“百草园”、乡下外婆家的社戏,都是他玩耍的乐园。
你看,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只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男中音刘嵩虎的深沉演唱在耳边响起:“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由鲁迅文化基金会、浙江交响乐团委约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担任作曲,鲁迅长孙周令飞策划,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担任指挥,北京人艺演员濮存昕和歌唱家王威、朱慧玲、石倚洁、刘嵩虎、沈洋联袂演出的交响诗《鲁迅》,由《社戏》《闰土》《阿Q》《祥林嫂》《野草》《铸剑》《朝花夕拾》《两地书》《魂》九章构成,全曲从不同视角诠释了鲁迅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脊梁。
该作品的所有立意均取自鲁迅原作,歌词均选自鲁迅作品原文——
你听,女中音朱慧玲的演唱:“四婶起刻还踌踌,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濮存昕用他极富磁性的声音朗诵《野草》片段,将演出推向高潮。
名家评价
一部全新之作
演出现场,名家云集,音乐家左中一、孟卫东、印青、张千一等观看演出。他们说,鲁迅是中国文化与精神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首部以鲁迅为主题的大型原创交响乐作品,《鲁迅》通过音乐这一跨越民族、跨越国界的世界通用语言,将“鲁迅的世界”化为“世界的鲁迅”,让更多的人听到中华民族的声音。
与鲁迅先生一样,坐在观众席上的鲁迅长孙周令飞也留着辨识度高的八字须,一眼就能认出他来。“我想通过交响诗的语言,在舞台上还原一个更真实亲切的鲁迅。”周令飞从5年前即开始进行创意与策划。
在周令飞眼中,鲁迅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对底层老百姓倾注了很多的爱。他说,鲁迅去世的那一刻,应该非常满意自己活成那个样子,非常满意自己朝着一个理想奋斗了一辈子,非常满意他能够写下给社会大众的作品。
你听,演出现场,有一封深情的《两地书》——鲁迅和他的学生许广平在北京建立了革命友谊,频繁的交往让他们的脉搏一起跳动,许广平炙热的爱情之火,点燃了鲁迅“我可以爱”的宣言。1926年8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书,与许广平定下“两年之后重聚”之约,分别前往厦门与广州教书,开始了短暂的别离。在分处两地的4个多月里,两人往返书信多达80多封,差不多平均36个小时就写一封信。在这些信件中,鲁迅的文字甜蜜温和,思慕之情跃然纸上。此时的鲁迅处于一生最浪漫的时刻,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为求发展,17岁的鲁迅离家到南京求学,继而在1902年赴日本学医,学习西方科学,接受民主思想的启蒙。终于,鲁迅意识到治疗民众的病痛远不及挽救麻木国人的重要,毅然弃医从文。从此,鲁迅的文学创作像浙江潮一样排山倒海、气势恢宏,滚滚而来。
岁月飞逝,朝花夕拾。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因病逝世,终年56岁。上万民众自发送葬公祭,人们在他的棺木上覆上一面“民族魂”的大旗。
“祖父一生著述颇丰,但他留下的影像资料却非常少。在很久以前我就有一个愿望,希望能还原一个真实、有人情味的鲁迅,这也是我父亲周海婴的愿望。”在周令飞看来,交响诗《鲁迅》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音符
一次浙江实践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
“在中国,写人的交响音乐作品尚未有过,因此大型交响诗《鲁迅》是中国交响乐创作的一个创举、一次浙江实践。”作曲家叶小纲说,如何将中国化、本土化的创意转化为音乐艺术的精神内涵,是交响诗《鲁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的艺术追求。
“创作鲁迅题材的作品是我多年的愿望。”叶小纲青年时代熟读鲁迅著作,曾多次探访鲁迅足迹,如绍兴鲁迅故居和鲁迅工作、生活过的上海虹口等地。叶小纲对鲁迅作品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中国魂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这也是他近年来呕心沥血的一部作品。
交响诗《鲁迅》为何花落浙江交响乐团?团长周丽芳说,首先在于其“中西合璧”的办团定位。这份浓郁的本土特色赢得观众青睐,也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奏响中国好声音。毫无疑问,浙江交响乐团为北京观众呈现了一台大气磅礴、委婉动听、极富诗情的交响诗。
将人物形象融入交响音乐世界,是中国交响音乐艺术发展的精彩亮点,交响诗《鲁迅》将为中国交响乐创作开启一片新的天地。
交响诗《鲁迅》创新了表现手法,在标准交响乐结构基础上融入歌剧、清唱剧的处理手法,全景式地表现鲁迅岩石般的革命坚定性、坚韧的战斗精神、大智大勇,生动体现他与人民群众和先进社会力量的血肉联系。
交响诗《鲁迅》是交响乐创作中国化、本土化的又一次尝试。在音乐创作上,充分运用浙东一带越剧、高腔特别是绍剧等地方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元素,以现代作曲技法糅合古筝、扬琴、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不断探索交响音乐中国化的艺术道路。
正如鲁迅所言,地上本没有路,路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交响诗《鲁迅》以气势恢宏的交响音乐语言、感人动听的优美旋律,表现了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间鲁迅,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坚韧的战斗精神的鲁迅。作品彰显的“鲁迅精神”,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造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
(本报北京9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