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美丽浙江

文章导航

共建美好家园 共享美丽宁海

  共建美好家园 共享美丽宁海

  黄丽丽 陈永泽

  盛夏走进位于浙江东部沿海的小城宁海,远处青山连绵、满目苍翠,近处屋舍俨然、庭院深深,绕村而过的河道清澈见底,两边街道一尘不染,美丽庭院鲜花盛开,老百姓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这样让人舒心的画面源自于宁海近几年开展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2014年起,宁海以先行先试的决心和勇气在宁波率先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通过破解三大建设难题、探索三大运行方法、创新三大维护机制,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运、维”水平,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全县18个乡镇(街道)204个行政村,到2017年底可实现全覆盖。

  “宁海正着力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样板,全力建设‘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家园,打造‘好空气、好风气、好福气’的美好生活。”宁海县主要负责人表示,通过垃圾分类的全民参与和全民共享,宁海这座生态优越的滨海小城不断彰显独特的山水魅力。

全民参与 巧妙破解谁来建

  垃圾分类的执行者是人,这一小小的举动背后,关系到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否真正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细到每一个人的体验。在宁海垃圾分类试点推行之初,就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如果没有调动人的积极性,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涉及面广、人多而推广难问题,宁海县依托农办等部门统筹推进,通过组建专业讲师团,“一村一讲”动态化巡回宣讲。并按照“一村一员”方式,择选本村干部、党员志愿者接受培训,担任村级垃圾分类指导员,走村入街、现场指导、逐户落实,常态化带动全民参与、共推共建。

  “相较于城市,农村人口相对稳定,且是熟人社会,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熟人监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宁海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村民“好面子”的心理,宁海推行网格化管理,在每个网格内指定督查评分员,在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采取“先进榜单”“流动红旗”等比赛机制,让优秀的农户有动力、落后的家庭有压力,实现村民之间相互竞争、共同进步。

  目前,宁海已开展巡讲280余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村全覆盖,包括18个乡镇(街道)在内的70余家机关事业单位、204个行政村超20万人积极参与,农村覆盖率近6成。选派“第一书记”118名开展全日制、全方位、全身心蹲点帮扶,推进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垃圾分类是一个全社会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从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等各个层面全社会共同发力,缺一方而不可为。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人员、资金等要素制约,宁海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引入PPP等投融资方式,促进垃圾分类专业科学、常态长效。

  梅林仇家村采用环卫PPP治理模式,将包括垃圾分类等在内的环境治理与农村开发权限挂钩,吸引企业负责购建环卫设备设施,以及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村庄环卫考评从街道倒数跃居街道之首、全县前列,群众满意率95%以上,为镇村减少环卫成本达50%;西店镇引入日本株式会社江南舍公司,按照2000人口标准,区域化设立保洁与垃圾回收处理站,外包式专业回收、分拣和管理垃圾。

  为了缓解垃圾填埋场库容饱和、生活垃圾骤增围城困境,宁海在垃圾填埋场“扩容延寿”的基础上,全面配置分类垃圾桶、清运车等设施,区域性布点安装餐厨垃圾生化机,锁定源头管理、紧抓过程控制、落实末端处理,实现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目前,全县农村建成“餐厨垃圾再利用中心”91个,日处理量可达60吨。

  正是在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之下,宁海的这场垃圾分类“攻坚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垃圾终端处理量减少,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一降一升之间,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家家户户的庭院美丽了,催热了庭院经济,提升了宁海的整体形象,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探索方法 运行水平再升级

  岔路镇下畈村,地处宁海县西南部,是宁海垃圾分类的试点村。今天我们漫步村道,一幅田园山水映入眼帘:河水清冽,农舍雅致,村庄整洁,路沿、河边不见一片污迹。很难想象昔日垃圾成片、污水横流的景象。

  岔路镇党委副书记陈晗波告诉我们,下畈还是首批宁波最洁美村庄,村容村貌的变化与全村老少通过“垃圾分类”“定点定时投放”等习惯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些年,岔路镇与宁海其他乡镇一样,建立起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收集运输处置体系。

  各村把农户的垃圾收集后,统一集中在各村的垃圾池,再由镇环卫所集中清运到环卫所的垃圾中转站,经过压缩后,统一运送到县垃圾填埋场白桥外埠头集中填埋。目前垃圾分类已经从试点的下畈、干坑等6个村普及到其余15个村,实现了全镇行政村全覆盖。

  岔路镇的美丽蝶变只是宁海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成效的一个缩影。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针对当前生活垃圾类别不一而处理方式相对单一的现状,结合地域情况,宁海采取分类处置法,化整为零。

  对废纸等可回收垃圾,通过县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区域设点,建立互联网平台,定期上门收购;对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由村庄定时集中回收,再送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对建筑垃圾,以及占农村垃圾近六成的餐厨垃圾,因村制宜,资源化利用。根据第三方机构对30个省级试点村抽查统计,生活垃圾综合减量率达58%,转运量下降达49%,环卫成本下降近6成。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处置法只是一小步,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宁海县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宁海采取“建筑垃圾铺路、餐厨垃圾施肥、其他生活垃圾创意设计”等方式,通过垃圾袋编码、积分超市、绿色当铺等方法,实现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

  在双林、天河等民宿集聚村,通过将餐厨垃圾变成有机肥,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打造“餐厨垃圾-有机肥-有机农业基地-配送中心-农户”的绿色产业循环链。今年年初,宁海还与宁波市农科院合作,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机械成肥作物应用试验,完成了土豆、番薯等农作物试种实验,并出具有机肥检测报告,土豆对比增产32.84%,餐厨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高达89%。

  此外,针对农村垃圾分类动态信息跟踪难的情况,宁海在下畈、梅山等村设置智分类数据管理云平台,推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区域性垃圾分类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统计、汇总,打通了垃圾分类“户—村—乡镇—县主管单位”和“垃圾产生—垃圾分类—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全渠道,推动垃圾分类进入2.0智能时代。

创新机制

成效维护有保障

  垃圾分类不是一时兴起的权宜之计,需要持续坚持,需要机制保障。垃圾分类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多方努力,需要习惯养成。目前,宁海垃圾分类先行先试,走在宁波市甚至全省前列,对于如何保障成效,宁海创新了三项机制。

  一是创立“共建基金”,让资金保障更长效。为实现垃圾分类运行资金长效保障,在各乡镇推行“绿色家园共建基金”制度,并列入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专项列支,接受审计监督。该基金采取农户缴纳(12元/人·年)、县镇两级财政补助(100元/人·年)、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用于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维护和人员经费保障。此外还用于优秀保洁员(分拣员)、先进户的奖励。目前,已建立共建基金30个,募集落实资金300多万元。

  二是创设“对账清单”,让考核倒逼更有效。通过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对账清单制度,即设立“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硬件设施”等五个板块,每个板块下设“实施内容”和“操作环节”,具体细分23项内容,对各村垃圾分类工作实行对账考评,倒逼查漏补缺。同时,定期开展下村检查,通过随机走访农户家庭、召开保洁员会议等措施,督促提高对账效果。

  三是创建“管理网络”,让责任落实更到位。综合考虑人口、面积等因素,以乡镇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网格化布局,将各个村庄分成若干管理网格,每个网格安排“保洁+督查”2支民间队伍,借助“村民互督”自我管理,实现村庄日常卫生保洁督查的“零成本”。将管理督查结果与项目安排、资金奖励挂钩,考核优秀的村庄予以全额发放“以奖代补”保洁经费,考核良好和及格的村庄按80%和60%予以发放,考核不合格的村庄,取消发放资格。

  可以说,在垃圾分类的处理上,宁海一直在探索“群众能接受、财办能承受、发展能持续”的管理办法,破解了垃圾分类三大建设难题,探索出三大运行方法,创新了三大维护机制,全面提升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运、维”水平。

  “垃圾分类事关周遭环境,与每个家庭每个居民切身利益相关。我们探索出的奖惩机制,最终的目的也是居民环保意识的自然养成,而不是眼前的物质奖励。”宁海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周围环境的改善,也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带来了成就感,美丽环境催发的美丽经济让老百姓参与垃圾分类更加积极、更有动力。

  以下畈、双林等民宿集聚村为例,下畈仅一年吸引考察团上百批次,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带动岔路民宿突破30家,节假日入住率超95%;双林农家乐经营额增幅超20%。环境的改善最大可能地反哺到老百姓的收入当中去,从而让垃圾分类不再停留于一个口号,而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为和自觉意识。

  作为《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宁海正以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和逐渐提升的文明意识,展开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画卷。

  (本版图片由宁海县农办提供)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美丽浙江 00021 共建美好家园 共享美丽宁海 2017-08-07 浙江日报2017-08-0700005;浙江日报2017-08-0700007;浙江日报2017-08-0700011;浙江日报2017-08-0700015;浙江日报2017-08-0700010;浙江日报2017-08-0700017 2 2017年08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