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垃圾清运工为何每天延长工时、绕路作业?记者体验高温下的环卫工作——

只为给你一个干净舒适的清晨

  本报讯 (记者 张冰 陈健 见习记者 施佳琦 肖淙文 孙莉 通讯员 吴玉玲) 时针指向7月23日9时15分,徐潇和俞洪美完成当日的工作任务,准备下班。从凌晨3时开始,这对搭档分秒未歇,将14吨生活垃圾,从杭州市区清运至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气温从晨间的28℃蹿升到38℃,他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生活垃圾因高温腐烂而生的酸臭味,充斥在发梢衣服指缝里……

  三伏天的高温令人煎熬,但垃圾清运工更在意的是如何为居民营造更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默默承受 期待得到理解

  “从凌晨忙到现在,还没停下过,习惯了。”清晨6时不到,阳光还不算“火辣辣”,在杭州市凤起路与新华路交叉口的集置点,俞洪美抓起毛巾擦擦脸上的汗水。每年夏天,是最挑战垃圾清运工作的时候。住宅小区垃圾分类程度不一,有些小区的黄色垃圾桶里混杂很多厨余垃圾,经过一晚发酵,腐烂气味扑鼻而来。

  长衣长裤全副武装,徐潇驾驶着车辆,在小区间狭窄的道路上穿行,衣服和口罩很快全部湿透。他告诉记者,为了不影响市区交通和市民日常生活,垃圾清运往往选择凌晨到清晨之间作业。

  记者看到,徐潇在作业过程中尽量轻手轻脚,但即便如此,直运车压缩垃圾时难免产生一些噪音。“大部分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是很理解的,只是偶尔会遇到不理解的居民。”徐潇说。

  杭州市环境集团运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潘多说,每年5月至10月被投诉的最频繁。“天气热了,很多市民习惯开窗睡觉,半夜对声音敏感。”潘多告诉记者,有时候,一天会接到好几起投诉,大多关于垃圾清运噪音大、臭气浓等。潘多说,虽然师傅们委屈,但公司规定,清运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骂不还口”。

  费时绕路 换取一片安宁

  为了尽量避免垃圾清运对周边居民造成的影响,城管部门和环卫部门虚心求良方,不停谋整改。其中,通过电动接驳车将小区垃圾桶运到集置点就是方法之一。“比如省儿保附近的竹竿巷,有居民投诉垃圾清运噪音大,为了找到合适的集置点,我们连续调研了3天。”

  每天凌晨2时,工作人员陈小峰会开着电动接驳车,将柳营社区五六十个垃圾桶运到凤起路与新华路交叉口的集置点,等垃圾直运车将垃圾清运走,再将垃圾桶按照编号送回居民楼下。类似的集置点,在杭州主城区已有近200个。按照计划,今年,杭州每个城区都将新增100个垃圾清运集置点。

  7时左右,徐潇开车绕到延安路与另一条小巷子的交叉口。这里本应是首趟线路中安排在凌晨4时的清运点,但此前被居民“投诉”后,将清运时间调整到早晨6时,清运线路也随之改变,“其实是绕了弯路。”徐潇说,他们多次调整清运线路和时间,就是为了尽量避免扰民,为此每天工作时间要比预定时间多出半个多小时。如果遇到周末堵车,耽误的时间会更长。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只为给你一个干净舒适的清晨 2017-07-25 4627143 2 2017年07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