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
境外园区扎根海外
从杭州起飞,直达泰国曼谷,而后向东南驱车120公里,直到沿途开始出现熟悉的中文,吴广云知道,他在泰国的“家”到了。十多年了,这样的路线他重复走过五六十次。
吴广云是近来曝光率极高的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副总裁。从工业园勘址、规划、建设,再到一期、二期、三期引进一家又一家中国企业,这个过程,吴广云全程参与。而随着“一带一路”进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吴广云也明显感觉到,这个位于“一带一路”上重要节点国家的开放平台、中国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再一次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从2005年成立泰中罗勇工业园公司至今,华立集团作为浙江企业“走出去”践行“八八战略”的排头兵,摸索出了一条抱团出海谋发展的开放之路。
“走出去”的
“尝鲜者”
“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在今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如是说。而在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中,泰中罗勇工业园无疑是“老大哥”。
如今,园区内植根了杭州中策橡胶公司投资建设的轮胎工厂、富通集团成立的光电缆技术公司、盾安集团在东南亚最大的制冷配件生产基地……5平方公里的园区已有近90家制造业企业落户并投入生产经营,带动中国对泰国投资超25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值80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2万余人。
华立集团早在1987年起就开始涉足国际贸易领域,可谓是浙江较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而从发展对外贸易,到如今布局全球,创新模式做强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开放发展路径,与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的一个理念分不开:“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终将从简单的产品‘走出去’跨越到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在吴广云的印象中,当年,对于多数浙江企业家而言,汪力成的这一理念还有些超前。
早在2006年泰中罗勇工业园启动建设的时候,身边的企业家对于“走出去”投资建厂还并不“感冒”,对于华立去境外建立工业园也不置可否。“那时候他们总认为国内市场很大,外贸单子多得接不过来,加上十年前国内企业并没有那么大的成本压力,很少有企业选择工业园落地。”
然而,到了2010年以后,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等各类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企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吴广云很快感觉到了变化:盾安集团、中策橡胶、富通集团等国内各行业的领军企业陆续落户工业园;和企业家交谈时也逐渐感受到,他们的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企业从被动受邀入园变成了主动上门咨询;同时,国内的开放氛围也越来越浓,“一带一路”、海外并购、境外经贸合作区日渐成为了高频词汇……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打独斗到异国他乡投资设厂,往往会遇到对目的地国家的法律法规、人文环境不熟悉,语言沟通存在障碍等困难,而在工业园这样的平台内落地就能避免企业多走弯路、多交学费。
此外,浙江中小企业众多、产业链完备,抱团在工业园内发展,可以集聚优势,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作为浙江企业的海外据点,泰中罗勇工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区,正逐渐承担起从助力中国产品“走出去”到引领中国产业“走出去”的历史使命。
建平台的
“弄潮儿”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精神就是开放、合作、共赢、分享,独行独干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正如汪力成所说,未来浙江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会越来越多。对于华立集团而言,建平台正是这样一个能促成更多更好有效合作的绝佳方式。
当下,华立集团的建平台之路从未停步。泰中罗勇工业园从一期的1.5平方公里、二期的2.5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正持续滚动开发的占地8平方公里的三期阶段。“边开发边入驻,三期建成后,整个罗勇工业园预计将入驻200-300家企业。”吴广云说。
而此刻,在地球的另一端,华立集团计划在墨西哥设立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正在紧张报批深化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过程中。“计划今年7月动工建设,预计年底可实现企业入驻。”北美华富山工业园中国区招商负责人贾晓东告诉记者,继泰中罗勇工业园后,华立集团在墨西哥启动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即将成为浙江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新成员,为中国企业进军北美提供新平台。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传来消息,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这更坚定了华立集团大踏步“走出去”的信心。
在华立集团眼中,越多国家参与意味着越广阔的新兴市场机会。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加工制造能力欠缺、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而这些恰恰是浙江企业的优势。
汪力成表示,在已建成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正在打造的北美华富山工业园的基础上,他们正加快启动在北非的工业园储备工作,未来华立将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三个方位帮助更多中国企业低成本抱团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