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乡贤“回家”,江苏发展大会的启示——
“人才是最大的发展变量”
本报记者 刘乐平
5月19日至20日,本报记者应邀采访江苏发展大会。躬逢其盛,最大的感受是,江苏举全省之力举办的这个盛会,不仅仅是为了把海内外优秀的江苏儿女请回家看看,更不是纯粹为了打造一个“最强朋友圈”,其背后的战略考量发人深思。对于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浙江,或许有着别样的借鉴意义。
千余乡贤“回家”,江苏发展大会的启示——
“人才是最大的发展变量”
本报记者 刘乐平
江苏一个大动作,引发刷屏热潮——5月20日,江苏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1200余名海内外江苏乡贤回到家乡。
乡情乡愁是人类最朴素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它与生俱来、终身相随,又千姿百态、底色相同,同时寄予了深深的家国情怀。从心底的家国情怀,到贡献发展智慧的实际行动,江苏用一场高规格的发展大会,为这种转化搭建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的连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连接需要意识,也需要机制、渠道,更需要平台。江苏发展大会,正是通过同乡聚会和交流,搭建一个以“江苏元素”为媒介的云平台,从而实现人与人的连接,为共同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谈及参会感受,一位来自传媒界的嘉宾动情地说:“江苏发展大会是个创举,它把海内外江苏儿女的心、情、力聚合在一起,在江苏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而我们也从这场盛会中感受到强大的感动力量、强大的自豪力量,汲取到强大的奋进动力、强大的回馈动能。”
乡贤回家 不止聚会
江苏发展大会不只是老乡的聚会,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碰撞,思维的创新
如果光看发言嘉宾的名单,你一定会觉得这个大会有些“不伦不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唐英年,亚投行首任行长金立群,北大原校长许智宏,“当代福尔摩斯”、美国纽黑文大学终身教授李昌钰,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贝聿铭次子、美国纽约贝氏建筑事务所总裁贝建中,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
不难发现,这些嘉宾来自全球范围,而且是各行各业有影响力的人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么是江苏人,要么和江苏有着紧密联系。据大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江苏发展大会邀请对象为江苏籍和在江苏学习、工作过的各领域知名人士,以及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获得江苏荣誉公民、江苏友谊奖的外籍人士。
“世界再大,我们的根依旧在中国”“人,活着就要感恩故土” ……回到故土的参会嘉宾们,深情地倾诉着对家乡的情谊。“乡贤”,这是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江苏发展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对台下1200多名江苏人的称谓;“老乡们”,这是参会嘉宾们之间寒暄时的称谓。
以故乡的名义,江苏把海内外优秀儿女召集在一起,但这绝不是一场单纯的老乡聚会。继江苏发展论坛后,大会又举办了紫金山科技创新、扬子江工商、侨智侨力创未来、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紫金传媒等论坛和峰会。论坛主题不同、嘉宾专业各异,但溢于言表的都是助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拳拳心、殷殷情。
本报记者参加了其中的两场论坛,真切地感受到,一场场论坛就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盛宴。记者参与的紫金山科技创新讲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吴柯谈及人工智能背景下第五代通讯技术(5G)的发展,他建议江苏应该重视开发高密度、全集成的硬件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畅谈了全球航空科技发展趋势及对江苏的启示。
正如俞敏洪所言,“江苏发展大会本质上不是我们这些老乡的聚会,更重要的是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进行一次思想的碰撞,进行一次思维的创新。”
联结资源 凝聚智慧
江苏发展大会的举办,在于积蓄一种“聚才聚心”的势能
人,这是江苏发展大会的LOGO“锦绣苏”的核心意象——一个个向上的“人”形,联结成繁体的“苏”字,生动地诠释了大会“汇聚八方江苏英才,共谋江苏锦绣发展”的主旨。李强在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进一步揭示了举办这次大会的深意。
“所有的进步都是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也都是依靠人来完成。人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展变量,也是未来发展的竞争焦点,我们要拥抱新的时代,就必须敞开胸怀广纳天下英才。”李强说,“江苏人是江苏发展最宝贵的资源”。
记者在现场聆听了主旨发言,许多参会嘉宾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位嘉宾现场赋诗:“声声敲心坎,句句动肝肠。相逢一席话,魂梦尽故乡。”
江苏的科教人才优势非常突出,江苏的大学数量居全国之首,有166所;截至目前,江苏各行业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96人,占全国31%。1955年至今,江苏籍院士有450人,居全国第一。
江苏人才也有其短板。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人才”一词出现21次,会议指出,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要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在去年召开的江苏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强直言江苏人才结构的短板:“江苏人才总量不少,但高端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还不多,要放眼全球、海纳百川,不拘一格、不惜重金地引聚人才。”吸引海外人才的重要性也被一再强调,并表示要把这些海外人才都添加到“江苏人”这个朋友圈。
今年2月20日,江苏省出台了26条含金量颇高的人才政策,实施顶尖人才顶级支持、“凤还巢”等计划,对世界顶尖的人才团队最高可给予1亿元的项目资金支持。
江苏对人才的极端重视与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跟东部许多地方一样,当前的江苏发展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上,同时也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面临爬山过坎、破茧成蝶的重大考验。
去年下半年以来,江苏大手笔推动了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召开,记者强烈感觉到,江苏正在为未来发展“造势”。及至2016年11月,江苏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苏新一轮发展正在发力。
一切伟大的战略都需要人才支撑。资源的联结、智慧的凝结与力量的团结,缺一不可。“江苏发展大会的举办,更在于积蓄一种‘聚才聚心’的势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江苏省委副秘书长杨根平表示,大会可以统筹在全球各地的江苏人资源,这对于新一轮江苏经济发展的确会起到重要作用。
崇尚实业 报效桑梓
苏商这个群体,是江苏的“金字招牌”,要擦得更亮
大会期间的南京城,充满了浓浓的“家”的味道。南京各主干道上时尚大气的“江苏发展大会”道旗飘飘;河西江东中路主干道上矗立起大会标识“锦绣苏”绿雕;新街口、大报恩寺琉璃塔等亮起绚丽夺目的灯光……这一切无不让记者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浙江曾举办过三届世界浙商大会。
5月19日举行的江苏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本报记者提问杨根平:“江苏和浙江非常有渊源。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浙江工作的时候,常说一句话,‘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资源’。那么,江苏发展大会跟浙江已经举办三届的世界浙商大会,有何不同?”
回应本报记者提问时,杨根平明确表示,江苏发展大会不是一般的招商引资大会,更不以项目签约为最终目的。
即便如此,苏宁控股集团掌门人张近东,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联想集团创始人、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作为参会嘉宾的这些商业大佬们是大会上最受瞩目的一个群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苏商”。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江苏,也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江苏企业家大多崇尚实业,力求运营稳健。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也赋予了苏商“离土不离乡”的传统。苏商的“本土情结”浓厚,使得这个群体对家乡的发展格外关注,也特别愿意贡献力量。
就在今年5月初,董明珠就带着银隆新能源项目回到南京,落户在溧水经济开发区,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董明珠表示,希望带动更多产业在家乡落户,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很少有人注意到,近年来江苏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势头背后,江苏民营企业家发挥的作用。据相关数据,截至去年底,江苏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3.6万家,占全省总量的76.4%。在去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江苏有94家企业入围,江苏入围民营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全部在百亿元以上。
“苏商这个群体,是江苏的‘金字招牌’,要擦得更亮,把他们的积极性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刚刚到江苏工作没多久,李强就表现出了对苏商群体的关注和重视。在2016民营资本投资江苏大会上,他曾表示,民营经济是活力经济,也是富民经济,是江苏实现“两聚一高”可以充分依靠的力量。
尊才重智 营造生态
以大会为契机,相信市场、尊重主体,营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生态
大会会期虽然短暂,但只要平台搭建起来,大会“永不落幕”。今后,大会每两至三年举办一次。此次大会结束后,将设置工商、科技、文化、教育、金融等若干界别小组,开展经常性、专业性的交流对接活动。
有识之士提出,江苏应以首届江苏发展大会为契机,相信市场、尊重主体,营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生态,以更便利、更宽松、更包容的环境来增强创新资源与江苏“黏度”,让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江苏发展中来。
挑战正在于此。人才因情而来,因适而留。这方面,浙江已经有过很多成功的实践。浙商回归即是一例。
2013年新春,10万封印有时任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签名的新春贺卡,从浙江省行政中心寄往世界各地。收到这乡情浓浓的贺卡,浙商无不感慨:千金难买。
当年,浙江面临的情景和江苏不太一样。以温州人为代表的浙商善于抱团作战,远征四方,在本地的项目却不多。家乡的浓情感召为“浙商回归”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一个个动辄上亿元的投资项目,更是资本理性选择的结果。
江苏镇江鼎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空调铝箔制造商,公司董事长周贤海是杭州人。在镇江,鼎胜集团一次性征用了1000亩土地,使用了一半时,周贤海在老家杭州投资12亿元成立了杭州鼎盛轻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周贤海说,回浙江发展,最看中的就是当地政府的服务意识以及配套的扶持政策。
浙江政府灵活务实的作风为这场回归创造了合适的环境。不少浙商感动于省委省政府的“四个够不够”:对浙商在浙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认识得够不够?对浙商成长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研究得够不够?对浙商创业创新的实践支持得够不够?对浙商的温暖关爱给予得够不够?按照这个标准,浙江推出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支持政策。
这些年,浙商回归资金规模每年呈增长趋势,对浙江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省内外浙商的共同努力,实现了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的交相辉映。
> 声音
陈建军(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江苏发展大会从一般的商人群体的大会发展到各行各业精英大聚会,一方面体现江苏对人才的重视,内在体现了长三角引资向引智之变,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和借鉴。
从地域文化上看,浙江人尤其在钱塘江以南,家乡观念很浓,但是江苏人在这方面意识比较淡薄。江苏发展大会激起了江苏人的乡情意识,并挖掘出乡情乡愁中蕴藏着的巨大能量,这是高招。
长三角人才竞争非常激烈,未来不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比如我们当下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正是工匠的稀缺的体现。因此,不妨把胸怀放得更广一些,眼光更远一些,在人的资源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在互联网时代,江苏发展大会正是线下的网络大会,汇聚起的是资本、人才、智力等各种社会资源。这个周末举办的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友会同样是以情为纽带,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积累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潘毅刚(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改革开放到了今天,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政府抓创新驱动抓什么?科技?投资?项目?资金?都不是。是创新驱动的环境,吸引想创新、能创新、会创新的人才。
举全省之力办发展大会,不是投资对接会,不是科技人才招引签约会,而是要与全世界可能关注江苏、与江苏有联系、对江苏有感情的那些拥有先进思想和生产力的一个个具象的人,建立起新的、指向更明确的紧密联系。举全省之力办这个发展大会,我想,就是向他们发出信号,来江苏没错,到江苏来大有可为。
当然,一个大会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限,但通过举办大会不仅让政府部门找到新时期发展中人才这个工作重心,也能逐步营造出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吸引人才,让人才发挥优势的良好环境,通过事业留人、乡情留人、环境吸引人,天下英才尽入江苏,让人驱动的创新真正成为发展的主旋律,给江苏美好的未来找到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