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深读·人文世界

史晋川:“双一流”建设要“顶天立地”

  【史晋川,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他以自身经历回顾浙大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历程,认为大学“双一流”建设要做到“顶天立地”。】

  我和浙大的缘分颇深。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考入杭州大学,1984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杭大任教。1998年因四校合并又进了浙江大学,与浙大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是浙大120周年校庆,我也恰好60岁。一甲子遇上双甲子,也是缘分。多年来,浙大的经济学科经历了融合发展,在国内从默默无闻到跻身第一方阵,我见证和亲历了这个过程。

  上世纪90年代,温州经济发展迅速,声名鹊起。1998年初,我正着手申报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温州模式研究课题。但是,由于杭大非教育部直属学校,科研经费下拨的渠道不畅,这个课题因缺少经费支持,一度进展迟缓。

  当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成立新浙大,1999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建成。

  我喜欢教书,喜欢做研究,在这方面,浙大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和较好的条件。温州模式研究项目得到了教育部的经费支持,后来又列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研究项目。之后,我们团队立足浙江,继续做台州、萧山等地的浙江民营经济模式研究。

  如今,浙江民营经济模式的系列研究成果已经出版了多本著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样本。《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一书也列入省级重点译库丛书,眼下正在进行英文翻译,将与全球读者见面。

  如何通过改革及制度创新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和研究团队以温州为案例来追寻答案,并将它推向国际,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浙江的优秀社科研究成果。这一切,都离不开浙江大学为学术研究提供的良好环境和支持。

  除了学术研究成就,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浙大经济学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我带过的几十名博士生目前在国内外高校任教,还有很多学生活跃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用在浙大学到的知识为社会作贡献。看着同学们一届届进入浙大,一届届成长,一届届毕业,这是最让我高兴和期待的事。

  见微知著,可以说包括经济学科在内,如今浙大的社会科学不断发展、枝繁叶茂,我感受到了身为浙大人的光荣与梦想。

  在全国高校创建“双一流”的大背景下,浙大应该如何积极建设“双一流”,我认为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顶天立地”。一是要坚持“顶天”,就是要了解、学习、掌握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动态,研究学科发展前沿,进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科学研究。二是要坚持“立地”,就是要立足中国、立足浙江,努力发掘本土化的学术研究资源,主动对接国家发展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

  (本报记者 曾杨希 实习生 蒋哲炫 整理)


浙江日报 深读·人文世界 00010 史晋川:“双一流”建设要“顶天立地” 2017-05-19 浙江日报2017-05-1900017;3903826 2 2017年05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