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深读·人文世界

陈云敏:一流大学要做“一流的事”

  【陈云敏,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他从建设一流工程学科出发,指出一流大学应当着眼于做“一流的事”——面向社会需求,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建设“双一流”是浙江大学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最重要的目标。我以为,知道什么是一流,才有可能做到一流。李约瑟曾说浙大是“东方剑桥”,引用这句话的同时,我们应该自问:有没有作出与“东方剑桥”相匹配的贡献?

  不久前,工学部的9个院系梳理学科发展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要回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浙大对当时的工程技术科学贡献了什么”这一问题。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单晶硅、石墨烯……每当我们提到这些成果,一流大学的同行马上就会认同,也只有此时,我们谈“东方剑桥”才有意义。

  我们应该多花点时间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一流。如果在思考和讨论事情时,只着眼于争资源,那是土豪模式。建设世界一流工程学科,我认为就是要做“一流的事”。人类科技史上的“第一”往往都具有共性:一是有非常强的社会需求,二是解决了重大的科学问题。这可以理解为“一流的事”的两个属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占据所有诺奖得主的十分之一,该校工程科学在工业界有很强的影响力,全球有800多家一流企业与该校有十分紧密的合作。在师资比较有限的情况下,能把基础研究做得很好,又在工业界很有影响力,一定有其重要的内涵存在,我认为这一内涵就是做“一流的事”。事实上麻省理工做了很多堪称“一流的事”,如青霉素的首次化学合成、阿波罗空间计划惯性导航系统等。

  浙大的工学发展到现在也秉持同样的理念。在争创一流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围绕“一流的事”形成自己的价值导向,既不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也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所谓一流大学,不光是教师研究的课题是前沿的,教学计划也必须是一流的。清晰地梳理工程教育中课程体系的层次非常重要。

  我认为工科学生课程体系应该有3个层次:第一,作为大学生的课程;第二,作为工程学科学生的课程;第三,工科具体专业的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考虑哪些是工科学生必须掌握的“通识”。学生少学一门专业课关系不大,日后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中补;但如果没学过电路设计这一类型的“工科通识课”,在知识结构上就缺了一块,这样的人才将来想成为大师是很难的。

  工程学科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是设计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应用于产品,创新也是通过设计来实现的。在工程教育中,要加强设计能力的培养。从学生本科一年级开始到四年级,设计的方式和对象可以不一样,有所递进。一年级可以做通识的设计,四年级做更加专业化的设计。

  (本报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周炜 整理)


浙江日报 深读·人文世界 00010 陈云敏:一流大学要做“一流的事” 2017-05-19 浙江日报2017-05-1900016;3903825 2 2017年05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