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深读·人文世界

段树民:为人才创造良好治学环境

  【段树民,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近几年,浙大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学科建设成果显著。而段树民在本文中所谈的,却多是腾挪实验室空间、建设和管理好动物中心这样的“小事”。这不禁让人想起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话:“校长就是带着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的。”有了用心搬椅子的大学管理者,教授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的灵魂。】

  竺可桢先生担任浙大校长的十几年,现在大家普遍认为是浙大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我以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竺校长的理念: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师、是教授。这个道理,说起来很容易,真正要做到却很难。

  今天,大学教授要坚持理想,一心追求学术,激发创新活力,需要排除的干扰、克服的困难不少。在浙大医学部,我们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到极致,引进一流的人才,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治学环境。

  无论是学科的前沿发展,还是把学生培养成材,都需要优秀的学者。人才是最关键的。现在大学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在人才引进工作上,我们在政策上继续“做加法”,充分调动每一位教授的积极性,去物色各学科所需要的人才,到美国、欧洲去宣讲浙大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医学院还利用附属医院的资源,以双聘或其他合作方式,让引进人才的工作平台和个人待遇能更好一些,力争引进更多优秀学者。

  有了人才之后,还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我想举一个看似十分细节的例子——科研人员的实验室空间。浙大医学院的空间十分紧张,没有实验室空间,人才引进就无从谈起。我们实行了一个合理化利用空间的办法,给每位研究人员核定基本空间,在基本空间内,收的房租很少;超出基本空间,就按阶梯式递增房租,这就从机制上防止过度占用不需要的空间。这个办法得到教授们的支持,我们挤出来几千平方米的实验室空间,近几年引进的年轻科学家几乎都是靠这些挤出来的空间搭建实验室。现在有的大学扩张得很快,却仍然苦于没有实验室空间,新人不愿意加盟——其实不是没有空间,而是没有很好地整合空间,造成浪费。

  又比如实验动物中心的建设。医学和生物科学研究工作,八九成体现在动物实验上。一个运行良好的高质量动物中心对科研工作的支撑至关重要。医学院的科研工作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受困于实验动物的饲养不良。经过多年努力,包括调整全职负责人、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及教授们的积极参与,动物中心的状况大为改观,科研工作得到了基本保障。还有大型科研仪器的购置和公共仪器平台的建设和运行,都会充分依靠多数教授的建议。经过多年建设,医学院的公共仪器平台已经成为全校利用率最高的仪器平台。

  实验室空间、启动经费、动物中心、仪器平台、学术氛围……这些看起来都是细节问题,有的人可能觉得学院院长、学部主任不需要关心这些小事。其实这些“小事”是每一位研究者最基本的需求,既是硬条件,也是软环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基本条件。我们之所以能把这些事情做好,主要是依靠了一批学术做得好,又有责任心、公益心的教授来共同参与管理。

  这几年医学部引进了很多人才,他们觉得在这里搞科研、和同事们交流非常舒心,包括和我交流,不像是面对一位领导,而是彼此平等的教授。我们依靠教授队伍参与管理,用心为教授营造良好环境,学术氛围自然而然日益活跃,取得科研成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报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周炜 整理)


浙江日报 深读·人文世界 00010 段树民:为人才创造良好治学环境 2017-05-19 浙江日报2017-05-1900010;3903824 2 2017年05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