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就穿透数据迷雾的火眼金睛
记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夏琳
记者 谢晔 周松华 通讯员 孙波 王岑
在宁波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每天都有若干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信息汇总于此,分类归并,而总有一双眼睛,试图穿透数据迷雾,锁定藏匿其中的罪恶。
他就是夏琳,宁波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负责人,年仅38岁,却已是公安部特聘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专家组成员。这样的专家,浙江仅有两位。
破解数字迷锁
与一般罪案不同,互联网新型犯罪的手法和实施路径,往往隐藏于海量数据的背后,传统侦查手段难以触及真相。夏琳不是网络专业出身,却开创了以信令点编码反向追踪法为核心的信息流侦查模式。于是,就有了全国闻名的“1011”特大电信诈骗案的侦破。
2009年,宁波一市民遇到冒充公检法类电信诈骗,被骗9万多元。经初步侦查,夏琳与同事们截获了170万余条涉案电话、1000多个涉案银行账户、10万余条交易数据等海量信息。“这些数据,有的来自境外服务站点,有的涉及程序底层代码,乍看并无直接联系,从何入手成了大问题。”夏琳回忆说。
为破解数字迷锁,夏琳团队一次次与通讯公司工程师、网络公司技术员深入沟通,以特有的执着,完成了全部数据信息的梳理、分析、归纳,最终整理出25万条有效信息,具象为近三百起案件,并一一向受害人核实。
随着案件疑点被一一串连,诈骗路径被逐个还原,整条犯罪链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个特大跨境电信诈骗犯罪集团,已在全国28个省市疯狂作案数百起,涉及金额超1亿元。公安部迅速将该案定为“1011”专案,交由浙江省公安厅和宁波市公安局主侦,由公安部协调全国公安机关和台湾警方统一行动。
2010年6月21日,在两岸警方的紧密协作下,成功捣毁了一个以台湾人赖某夫妇为首的电信诈骗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48名,收缴用于作案的服务器113台,捣毁诈骗窝点及地下洗钱场所57处。
锤炼技术铁拳
夏琳一战成名,却更加低调与专注。他常说,“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新型犯罪手段也层出不穷,我没有骄傲的资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1011”专案之后,夏琳调入网安部门,专门从事网上犯罪侦查,这更让他感受到知识储备的不足。他开始自学软件框架、代码库和各类新奇的网络工具,并组建起一个“智库”朋友圈,频频与来自金融、通讯、网络科技等行业领域的工程师、程序员、专家学者交流探讨。
夏琳有个习惯,每破一案,总要写一篇长长的总结,详尽记录自己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解决的思路、举措。他还尝试与犯罪嫌疑人深谈,除了探求作案手法外,还仔细询问他们在作案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情况,以便今后侦查时触类旁通。
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经过几年的沉淀,夏琳迅速成长为数据技侦领域的专家,先后参与了公安部“8.30”、“11.30”等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专案,并被选派为全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工作培训班专家组教员,对来自北京、天津等28个省市区的620名侦查员进行全程授课。他还辗转吉林、山东等6省12地授业解惑。
守护万家安宁
“数据时代,警务模式随之改变。运用数据分析,教会群众防范本领,降低发案率才是核心目标。”去年底,夏琳奉命调入宁波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
在夏琳的建议下,中心创新改进了“思维导图追查法”“新型手段即时宣传法”等一批技战法,提高工作实效,并加强与银监局、银行、通信运营商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整合各部门优势资源和全市警情信息,针对近期出现的诈骗犯罪新形势和新手段,共同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中心还多次派员分赴全市各地,为基层民警和银行工作人员授课,明确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警情的前期处置原则和注意事项,提高前期处置的有效性。
据统计,从去年12月至今,宁波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共技术封堵作案通信号码2383个,止付拦截案件225起,止损1320.98万元,并每周一次向社会发布最新的电信网络诈骗防范预警。与此同时,宁波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37.32%,发案率持续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