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美丽乡村

在乡村构筑“造梦空间”

——农民增收问动能(下)

  最新统计显示,2016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6元,比上年增加1741元,同比增长8.2%,连续第32年成为全国省区农民“创富状元”。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支撑农民增收的务农、务工两大传统动力逐渐减弱,农民收入增速较之往年明显放缓。人们不禁担忧:当下,农村发展路向何方?农民增收动能何在?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的表述,既是对当地减贫扶贫工作的明确指示,也凸显出产业发展对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

  回望浙江,近年来,特色产业风生水起,三产融合渐入佳境,农村电商已经燎原……各地或立足于农业产业内部,向着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或向外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最终凝聚成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单项冠军

  不是“土”而是时髦

  在这个产品更新迭代飞速的世界里,如果精心做好一种农产品,会不会有出路?

  春分时节,即便早已过了胡柚的采摘期,常山招贤镇樊村村村民、胡柚种植大户樊利卿的手机仍旧响个不停。

  微信上,来自上海、湖南、黑龙江等地的客户纷纷发来订货要求,最多的一笔订单,预订数量高达10万公斤;仓库里,一只只色泽黄金、散发着清香的胡柚成堆摆放,等待称重、装箱,再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去年胡柚的收购价格在每公斤8毛钱左右,今年刚下树时就可达每公斤两元,春节后更是涨到了每公斤3至4元,是近30年来收购价最高的一年!”55岁的樊利卿种了30多年胡柚,连声感慨于胡柚的“身价倍涨”。

  都说常山有“三宝”:胡柚、山茶油和猴头菇。浙西的连绵山地,为“三宝”提供了绝佳生长环境。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它们就已被当地农民广泛种植,有着辉煌的历史,也经历过落寞的时光。2014年10月,“常山三宝”首次作为一个整体被写进政府发展纲领,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几年,常山县持续实施“三宝”产业振兴计划,特别是在胡柚产业发展方面,通过加速胡柚园地流转、引进台湾生态种植模式等,不断提升着胡柚的品质,推动全县胡柚的平均收购价比往年翻了3倍多。尤其是2016年,由胡柚小青果晒制的胡柚片,以“衢枳壳”之名列入最新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衍生出胡柚新吃法、新卖法,仅此一项便带动全县农民增收1.5亿元。

  54岁的胡柚种植户、樊村村人樊中龙,去年年底喜迁新居。总共4层楼的房子,建造得舒适气派,老樊说,多亏了这两年胡柚行情好,这才有了钱来建新房。

  “去年的低温天气,导致大量胡柚被冻坏,但由于收购价上涨,大家减产不减收。”樊中龙说,他的7亩胡柚地,去年共产出胡柚逾1.5万斤,销售额2万多元。要不是当时房子装修急需用钱,他还舍不得卖掉,因为春节过后,胡柚的收购价格还在持续上涨。这种常山人百吃不腻的山间果,已经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果”。

  过去5年,常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9.547%,大大超过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挖掘特色,提升品质,常山胡柚用3年时间找到了一条产业突围之路,而这也正好契合着当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让农产品从质量到数量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在距离常山县城约40公里的衢州衢江区,近年来充分发挥生态优势,通过生产放心农产品、发展放心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为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板”作用。

  如今,坐上周末免费直通车,前往莲花、全旺、高家等镇上的家庭农场,了解农作物的生产流程、现场采购新鲜果蔬,并参与放心产品的种养,已经成为衢州不少市民的新享受。各大超市的放心农产品专柜上,让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就能了解每件产品的产地、喷药、施肥、采摘时间等信息,真正买得踏实、吃得放心。

  据了解,衢江放心农产品已与当地的各大商场、超市和农贸批发市场开展合作,设立衢江放心农产品销售专区。一些家庭农场还在衢州市区开出蔬果直销店,并借助各类电商平台,把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普通甲鱼每斤售价几十元,我的有机甲鱼要卖到每斤300元到450元之间,一亩水塘的年利润达1万多元,这就是放心农产品品牌带来的比较效益。”高家镇山溪家庭农场农场主姜方强自豪地说道。

  在这个时代,静下心来做好一种产品依然是制胜的法宝之一。千变万化的乡村,土地依然未变,当我们说“新动能”,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关注土地及其附着于其上的产业。让“单项冠军”扎根,结出最饱满的果实,这也是对耕者的犒赏。

  六次产业

  有“钱景”更有前景

  农民并不只从事种植养殖,增收亦不能仅限于种地养鱼。在增强以农业产业为主的传统动力之外,各地也不断创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六次产业”的布局,寻找农民增收新动能。

  每个周末,龙泉宝溪乡溪头村村民金朝军开办的民宿“古窑里”,都要迎接一批批来自邻近县市、杭州,甚至上海的游客,12个房间,268元一间,时常供不应求。

  从上海到宝溪,650余公里,近5小时车程。吸引游客们远道而来的,除了山谷深处的绿水青山,更有千年青瓷的独特魅力。探寻依山坡而建的龙窑、手工制作青瓷,亦或是听村民讲讲瓷器的故事,都是这张旅游菜单中必不可少的行程安排。

  可就在几年前,山高路远的宝溪乡还鲜少有人问津。尽管这里风光秀美,有着保存完好的7座龙窑和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遗”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但却面临着青瓷艺人流失、村庄增收动能不足的困境,村民人均年收入偏低。

  后来,村里建起了公园,清澈的宝溪水穿村而过,家家户户门前修筑起别致的庭院。2015年,由11位国际建筑专家倾力打造的竹建筑在宝溪北岸落成。公共陶艺工作坊、传统青瓷作坊、当代青瓷艺术馆,每一幢都根植于宝溪的乡土,并与村里的农居相互映衬,再造出一个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魅力故乡。

  在云南做了十几年生意的金朝军回家过年,惊诧于家乡的变化,很快便做出了返乡创业的决定。他在自家老房子的基础上,盖起新舍,开起民宿。家里传了上百年的龙窑,又红红火火烧了起来。金朝军还从村里请来了3个村民帮忙,每月2000元工资。龙窑招了两个窑工,每月3000元。曾经的寂寞山乡,随着一批批年轻人的到来,渐次热闹起来。

  跳出宝溪乡的范围,从空中俯瞰整个龙泉,我们发现,“青瓷小镇”所在的上垟镇,以及畲乡竹垟乡,正好环抱成一个特色文化产业旅游圈。结合“古法”烧青瓷量身定做的旅游菜单,让宝溪乡仅在2016年国庆期间就接待了游客3.9万人,同比增长900%。

  依托千年剑瓷文化,龙泉去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73万人次、营业收入2.2亿元,全市440户民宿经营业主,带动就业2万余人。2012年到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911元增加到17497元,年均增长12.0%,农村居民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而对于去年成功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的武义来说,其产业融合的方式更为多样,元素也更加丰富。

  走进武义王宅镇东侧的“花田小镇”,粉红的樱花和多彩的郁金香、康乃馨竞相开放,花香四溢,“春之盛宴”华丽上演。这里就是武义打造“田园美镇”的核心项目之一,集七彩花田、花海卡丁车、乡村精致酒店、汽车营地、养生养老中心等于一体。去年十一正式开放以来,仅整个国庆长假期间就接待游客50.2万人次,成为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同时,武义还探索以全产业链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推动茶叶和中药材两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现已形成从原料基地、领军企业,到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实施茶旅结合的较为完整的全产业链条。

  一二三产业的不断融合与碰撞,让农民的增收渠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农事生产,而是朝着精深加工和休闲服务的方面不断延伸,并为乡村的发展创造出更多可能。

  科技浪潮

  乡村也在风口“飞”

  从常山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路驾车行驶约1个半小时,方才抵达海拔600多米高的芳村镇前塘村内,再向北行驶约6公里,便已跨入淳安境内。

  村民们都说,如若没有私家车,从村里到镇上往返一趟的花费就要60元左右,耗时大半天时间。漫长的山路曾经长期阻隔着这里与外界的交流,村庄发展相对落后。

  直至2015年12月,“农村淘宝”的进驻,渐渐改变了全村人的生活。从此以后,村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那辆每天来回奔波于山路上的“菜鸟物流”运输车,最常打交道的就是25岁的“淘宝合伙人”徐晨琛。

  40来岁的村民徐志芳告诉我们,去年一年,她家从零食、衣服到建新房用的水管、电线、农机等都是在服务点购买的。农村淘宝的出现,不仅可以让他们足不出村购买到各种商品,省去了过去跑断腿的麻烦,更重要的是,过去仅供自产自销的山间土货有了新卖法,家庭收入增长明显。

  “山里耕地少,种番薯、晒番薯干一直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以前,大家只能靠肩挑背扛出山吆喝,现在只要放进网店,很快就能成为畅销货。”徐志芳说,去年她家晒了500公斤番薯干,在服务点的帮助下,还没到春节就已在网上销售一空,收入1.1万元。

  据了解,作为浙西首个农村淘宝试点县,常山不仅制定并发布全国首部“村淘”建设评定标准,近两年还通过探索网货下行、农特产品上行双向流动新模式,让农村淘宝成为便利农村生活、助力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增收重要支撑。目前,全县已建成村淘站点55个,招募合伙人116名。2016年完成订单30万余单,交易额5000万元,被评为农村淘宝“最具活力县域”。

  同样也是互联网改变的小村,每年11月,是缙云壶镇镇北山村的“农忙”时节。不过,村民们要收的不是水稻,而是订单;穿梭在村里的不是收割机,而是物流货车。

  这里地处浙中南偏远山区,没有奇山秀景,也没有丰饶物产。互联网的通达,让曾经的空心村生长出300多家网店,“网罗”住500多位村民,一年的销售额达1.5亿元。他们开创了自己的运动品牌“北山狼”,在传统的农耕土地上经营起全新的产业——户外用品。互联网的神奇,让这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开创了农村电商中的“北山模式”,各地组团赶来取经,专家学者前来调研。

  一群庄稼汉,因为互联网,成了信息时代的弄潮儿。同在丽水,瓯江上游,站在互联网+风口的“遂昌模式”,随着2013年3月浙江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成立,渐渐发展成熟,成为可供全国借鉴的农村电商经营模式。

  “赶街”以在每个自然村建立一个村级服务站,采用“统一收货地址”的办法,在县城建立仓储物流中转中心,村民网购的物品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中心对所收到的快递进行分理登记后配送到村服务站,通知村民前来领取,从而解决了快递进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6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396.2亿元,较去年增长30.3%,“电子商务进万村”村级服务点1.31万个。

  0与1的二进制数据,跨越城与乡的界限,革新着村民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更将为农村的产业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浙江日报 深读·美丽乡村 00011 在乡村构筑“造梦空间” 2017-03-21 3335376 2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