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秦晓砺告诉你——
优秀大学生是这样炼成的
本报记者 曾杨希
编者按:在新的历史时期,新一代浙江大学生刻苦学习之余,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他们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省情国情,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报今天刊发两位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故事,展示新时代浙江大学生的青春风貌。
在浙江大学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快递被弄丢了?找秦晓砺啊!被电动车撞了?找秦晓砺啊!买到假货了?找秦晓砺啊!”
秦晓砺是谁?他是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2013级法学专业的学霸,也是同学们眼中的热心人。今年2月,秦晓砺的名字和照片登上了《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优秀大学生是如何炼成的?近日,记者和秦晓砺面对面聊起了这个话题。
热心帮助他人
秦晓砺是个热心人,经常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他人。
2015年夏天,秦晓砺和同校师妹小陈等人前往云南支教。路途中,小陈丢了火车票,即便出示了购票短信、票据照片、身份证等,她依然被要求补了全票。
“在火车票实名制的当下,‘遗失车票需全价补票’这一条款早已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秦晓砺认为强制全价补票不合理。
支教回杭后,秦晓砺和小陈决定将这一事件中的昆明铁路局告上法庭,要求对方退还车费并承担案件诉讼费。在学校本科生院的推荐下,1995年出生的“大男孩”秦晓砺担任了小陈的委托代理人,代理后者进行诉讼。最终,在法院的主持下,原被告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大学期间,秦晓砺还热心参与过“快递破损少件”“被电动车撞伤”“买到假货”等几十起纠纷的处理过程,为同学们提供了不少专业的法律意见,成了大家眼中的热心人。
“在帮同学们处理纠纷的过程中,我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法律条文的意义。”秦晓砺说。
投身山区支教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浙江大学定点帮扶的地区。
2015年8月,在经过38个小时火车和8个小时大巴的颠簸之后,秦晓砺和浙江大学20余位实践队员抵达景东开展支教和调研。
大山深处的景东,交通和信息都不太通畅。山区孩子们的好奇心让秦晓砺心头一震:“去的路上我就在想,能给孩子们带去什么。到了景东接触到孩子们时,那些好奇的眼神在提醒我,要竭尽所能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体验。”
秦晓砺和队员们以各自的专业优势向孩子们分享各个领域的知识。理科好的队员教物理与天文,让孩子们遨游在浩瀚的宇宙中;擅长美术的队员教绘画与艺术,让孩子们感受文化的魅力;心理学专业的队员则讲授心理,让孩子们在神奇而美妙的学科魔力中思考。
“除了给孩子们讲法律常识,我还带着他们组织班会课,做团队游戏,他们可喜欢了。”回忆这段经历时,秦晓砺说。
成绩名列前茅
大学期间,秦晓砺的专业课程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曾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浙江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获浙江大学十佳大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他向记者分享成为学霸的秘诀时说:“就是保持好奇心。”
餐厅吃饭时,别人看到的是菜单名称,他看到的却是菜单下面“不能自带酒水”一行小字是否合理合法;夜晚工地嘈杂,别人会皱眉头,他却想知道这种噪音污染违反了什么法律法规;外出游玩时,有人抱怨门票太贵,他则想了解高价门票是否合理……无论何时何地,每当想到涉及专业的问题,他习惯记下来,然后翻阅资料查找答案,因此每次上课他都有备而来。
秦晓砺是浙江大学学生会副主席,他和学生会其他成员一起,团结、带领同学们为建设更好的浙江大学贡献自己的青春才智。
在“互联网+”时代,他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为学生会的信息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他创建了方便、快捷、有效的文档管理模式,解决了文档易丢失、数据重复度高等问题。
秦晓砺还发起创建了学生会的微信企业号,把学生会的不少工作搬到了线上。“原来我们的工作日志很难实时监控,现在通过在线能够随时查看成员工作情况。”他一边笑着,一边向记者展示他们的企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