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镜头
乐于发声
本报记者 董洁
今年全国两会会期已经过半,这次两会报道的一大变化是:视频几乎成为“标配”。
我们浙报集团在距离浙江代表团驻地步行不到5分钟的地方,设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我和同事们负责邀请代表委员轮番做客演播厅,进行面对面的视频访谈。
在与代表委员们沟通对接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今年他们更愿意发声、敢于发声、乐于发声,尤其是希望借助视频这种载体,更直接、更真实地表达观点,也更好地呈现自己的履职成果。
过去的8天,一共有9位来自各领域的代表委员来演播厅做客,既包括徐冠巨、宗庆后这样的企业界“大咖”,也有很多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最多的一天演播厅来了3位代表委员,很多人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在演播厅外,有20来位代表委员接受视频采访,被访者总数是去年两会时的3倍。
为不影响开会,代表委员们都是利用中午或晚上的休息时间接受采访。
3月3日晚,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一医院肾内科主任王鸣在抵达北京的第二天就来到演播厅,面对医务人员大量流失的现状,他通过镜头呼吁“拥有尊严才能留住医务工作者”;
3月6日中午,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在上午的会议议程一结束,就赶到演播厅,对如何加快医药新政、惠及百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面对镜头,代表委员意气风发、自信满满:谈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看法和理解,谈带来的建议、议案、提案,谈自己履职的感受……他们不拒绝采访、不回避镜头,对答如流、应对自如,充分展示了代表委员的风采。我想,这种自信一定是来源于认真履行职责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