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引发浙江代表委员思考
打好绿水蓝天净土保卫战
本报记者 邓国芳 裘一佼
治气,“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治水,“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治土,“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分类制定实施治理措施”。
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用较大篇幅阐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并对治气、治水、治土三项重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安排,在我省代表委员中引发热议和深思。
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出台实施“水十条”和“土十条”、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颁布实施全国首个《化学合成类制药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东南沿海,先行先试的浙江,已率先打响这场绿水蓝天净土保卫战。
让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这是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深切呼唤,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浙江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代表委员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思考1:
“五水共治”,如何深一度
身为浙江6名省级河长之一,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自豪地分享了一个喜讯:浙江启动“五水共治”3年多来,跨越丽水、温州两地的飞云江流域水质显著改善,被温州人称为“大水缸”的珊溪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Ⅰ类。
“五水共治”,是浙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一大创举,旨在修复山河本色、治出转型实效。3年艰苦治水,成绩斐然。当前,浙江省控地表水劣Ⅴ类断面已减至6个,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达77.4%,比2013年增加13.6个百分点。人们惊喜地发现,昔日垃圾河变成天然游泳池,水清岸绿的画卷重回身边,江南水乡正在归来。
“治水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陈小平委员说,目前,浙江省控和市控劣Ⅴ类水质断面仍有6个和27个,此外还有一些水质较差的小河、小溪、小沟、小池塘,都是治水难啃的硬骨头。如果稍有疏忽松懈,苦心取得的治水成果就会付诸东流。
行至今天,“五水共治”如何深度推进?今年2月6日,浙江省再次部署“五水共治”工作,提出治水新目标——至2017年底,全面剿灭劣Ⅴ类水,比国家“水十条”相关任务提前3年、更高水平地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而且,浙江全面消劣的范围,既包括水质断面,也涵盖整个流域;既瞄准大江大河,更覆盖小微水体;既要求剿灭劣Ⅴ类水,也要求各地继续提升水质。这表明,浙江将不断把“五水共治”推向纵深,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中国的明天”提供浙江经验。
围绕剿灭劣Ⅴ类水,陈小平委员结合飞云江上中下游的特点,设想了新的治水计划:“处于上游的景宁和泰顺,重在严控污染源、继续提升水质、修复水生态,确保一江清流送下游;位于中游的文成和部分瑞安地区,要巩固养殖污染整治成果,解决好农业面源污染,扎实推进农村污水设施运维管理,解决好乡村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好饮用水源;飞云江的下游流经瑞安的平原水网地带,那里工业经济发达,水体流动性差,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必须继续大力推进截污纳管、清淤、配水,全面剿灭劣Ⅴ类水体,让水质尽快得到改善和提升。”
“‘五水共治’至今,水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计时华认为,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浙江之源。“五水共治”,不仅要让河流变清、景色变美,也要充分挖掘和展现每条河流的历史和故事。眼下要以治水为契机,对浙江各地的水文化遗产开展普查,让这些宝贵的水文化遗产,能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让浙江的河流变得更有内涵和魅力,更好地激发全社会治水护水的热情。
思考2:
治理雾霾,如何聚全力
在杭州道路上“跑”了整整21年,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公交六公司原驾驶员虞纯,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打好蓝天保卫战”这句话的印象尤为深刻。
21年里,她开的车从最早的汽油车、柴油车,到后来的混合动力车、天然气车,再到如今的纯电动车,“我开的车,对空气的污染越来越少,现在都降到零了,我也是‘蓝天保卫战’中的一分子。”虞纯代表说。
她居住的城市——美丽的杭州,2015年底就率先成为无燃煤火电机组、无钢铁生产企业、基本无黄标车的“三无城市”,全力打造“西湖蓝”。
2016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浙江各地的环保部门、公安部门不定时启动联合检查,向破坏环境的企业开出罚单,一项项“蓝天行动”宣告:向天空排污,这事不能忍!
以虞纯代表所在的公交公司为例,每天大约有8000多辆公交车奔跑在杭州的路上,2016年已全部淘汰黄标车,并增加、更新电动车和天然气车1109辆,主城区已经实现公交车零排放。
每次霾来了,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尤其是冬天,经常会看到听到这样一句话:“外来输入性污染”,这让城市防不胜防。“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这句话说得很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杭州三面环山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但各方现在都很重视环境问题,我相信趋势一定是向好的。”虞纯代表说。
数据也证明了虞纯代表的观察。去年浙江11个设区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3.1%,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41微克,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年初,全省树立“力争不把灰霾臭气带入高水平全面小康”新目标,并全面编制实施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和保持规划,全省11个设区市PM2.5年平均浓度力争控制在每立方米43微克以下;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0%以上,努力减少重污染天气。
虞纯代表认为,蓝天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更多的人具备治理雾霾的责任意识和行动,我们头顶的蓝天才会越来越多。
同样也是公交车司机,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副主任王月英,4年前开始和公共自行车打起了交道。每天的运营和调度越忙,她就越有成就感:“市民借用公共自行车越多,就说明低碳出行的意识越高。”
王月英代表说,她创新出一套管理公共自行车的方法,比如“借车三小时提醒法”“就近补桩法”“设置故障车桩法”,从方便市民租用公共自行车开始,让低碳出行成为更多人的习惯。
她曾提交过一个建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缓解城市雾霾状况”,如提高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扩展市内的自行车车道和行人道路网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浙江已率先实现所有设区市的公共自行车全覆盖。
“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得好,‘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一方面要意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希望有更多更细的治气措施出台,另一方面,人人都要行动起来,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王月英代表说。
思考3:
土壤治污,如何更高效
“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每每翻看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副主席赵光育的目光,总会在此多驻留一会儿,细细品味这背后的深意。
多年来,他一直关注环境保护,并为土壤污染防治的问题而奔走呐喊。他说,要保证食品安全,首先就要保证土壤安全。这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交叉叠加,土壤污染已相当严峻,“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特点,危害极大。治理土壤污染,已刻不容缓。”
然而,土壤污染治理问题,涉及到很多职能部门,如环保、农业、水利、国土资源、矿产、化工以及财税部门。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中,还存在着各部门职责交叉、界限不清的问题。对此,赵光育委员认为,若要高效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必须加快推进法律体系建设,尽早对水、土污染防治立法;做到水、土、气三者法律体系同构、污染同治。
去年以来,国家和浙江省层面已先后出台“水十条”“土十条”,这让赵光育委员看到更大希望。“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他说,岸上的低小散、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居民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都是水、土、气污染产生的源头。它们之间交叉危害,加剧污染状况,因此在治理施策上难以分割。治土,必须与治水、治气同步而行。
2016年12月26日,浙江省政府正式印发《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意味着浙版“土十条”正式出炉。《方案》明确:到2020年,全省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按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分类制定实施治理措施’,让‘土十条’尽快落地。”赵光育委员还希望,国家层面尽早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成立一个由环保、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土壤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负责编制我国土壤污染治理规划,制定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全面协调指导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工作;设立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基金,并将土壤保护纳入各级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
“这些年,围绕‘五水共治’,我们开展水岸同治,关停淘汰落后产能,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大力推进截污纳管,浙江治土已迎来大好机遇。相信随着‘水十条’‘土十条’和治霾举措的落地,浙江大地将会变得更加洁净。”赵光育委员说,“我期待着!”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让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体现。而今,浙江铁军撸起袖子加油干,翻篇归零再出发,坚决打好绿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全力奔向高水平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