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人文世界

下得去 留得住 干得好

  随着国家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选调生等一系列为基层输送年轻血液政策的实施,基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基层已然成为这些大学毕业生展现自己和实现自己价值的人生舞台。如何在基层服务好又不失去自我,是考验年轻人是否能适应基层的最好标准。

  当然,有必要指出的是,社会上对大学生下基层后对于基层改变的期望不要很高、很迫切。因为基层尤其是农村基层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治理之改进,都涉及到多方面,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不是唯一,也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大学生下基层对于社会的意义、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通过大学生下基层,可以为基层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资源,尤其为壮大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人才保证。无论从短期还是长远的角度来看,基层尤其是农村缺乏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不足。大学生到农村后具有明显的优势:年轻而有活力,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具有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灵通等。事实上,像林昌俊这样的事例就能很好说明这一点。林昌俊是丽水莲都区碧湖镇人,硕士毕业后被派到了乡农技站做畜牧员。农村基层很需要林昌俊这样的人才。其次,可以逐渐地改变基层的政治与文化生态,这一点相当重要。基层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而大学生下基层可以改变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不必怀疑大学生下基层的意义与价值。现在不少大学生包括家长和社会,将大学生下基层视为在城市找不到工作的一种无奈选择,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身份、待遇、前途等方面都存在后顾之忧。但是,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对于一个年轻人、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或创业的关键还是看是否能干出一番事业,在哪里倒是无关紧要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基层孕育梦想种子。一方面中国基层需要大学生;另一方面通过下基层可以了解中国社会,积累经验。“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大学生步入社会最缺乏的就是社会经验,而基层是积累经验的最佳环境。起点低不一定发展差。实践证明,基层不仅是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人生舞台,还是空间广阔、渠道畅通的人生阶梯。某种意义上说,在人才相对缺乏、政策较为优惠、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基层,有时成功反而相对容易些,这有不少例子可举。

  可是,舆论和媒体往往将大学生不愿下基层归为怕吃苦、嫌待遇差等,这种指责是不公平的,而且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的问题是,首先要解决如何“下得去”的问题。有盼头才有动力,才会下去,才会留得住,才能干得好,而盼头需要政策与机制的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这触及到了根本性的问题。中央有明确的政策,现在就看各地如何有效地落实,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系主任)


浙江日报 深读·人文世界 00011 下得去 留得住 干得好 2017-03-03 3228163 2 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