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的省份——
“最多跑一次”,政府这样跑
本报记者 董洁 何苏鸣 实习生 王璐怡
核心提示:两会出热词,今年也不例外。1月,“最多跑一次”横空出世,浙江上下再一次全体动员。
过去4年多,浙江以“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为突破口,开展简政放权改革,步伐引领全国。这次提出“最多跑一次”,是群众和企业的期盼,是浙江各级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简政放权改革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创新。
加快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的省份——浙江,一直在努力。
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的省份——
“最多跑一次”,政府这样跑
本报记者 董 洁 何苏鸣 实习生 王璐怡
2016年12月,当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出现“最多跑一次”这句话,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徐邦友的第一反应,是新鲜——这样的大白话,老百姓能理解,也乐意听。
1个月后,当这5个字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越来越多的人一样,他开始意识到——浙江动真格了:“过去4年多,浙江一直以‘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为突破口,开展简政放权改革,现在提出‘最多跑一次’的承诺,是对前阶段改革的深化延续,更是对最终改革成果的验证。”
当“最多跑一次”的热度越来越高,我们不妨把视线拉长,一起来看看这场跨度已达5年、政府向自己“宣战”的革命。
源起
连续5年,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简政放权
浙江政府改革第一次“打自己的主意”,应该追溯到2013年。
在本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深化改革被作为头等大事提上议程,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承诺:浙江将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纵向撬动政府职能转变,横向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不断激发民间活力。
“一张网”,应运而生。当时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的这个概念,是浙江政务服务网的建设构想和总体要求,也标志着我省简政放权的提法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三张清单一张网”转变,这是浙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新一轮审批制度改革的第一步。
这之后,政府自身改革,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常客”:2014年,提出“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大力推进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2016年,则要求“深入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2017年,提出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立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从‘三张清单一张网’、到‘四张清单一张网’,再到现在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到了一个可以让百姓实实在在收获成果的节点。”过去的这几年,徐邦友一直在关注浙江的政府改革进程,在他看来,“最多跑一次”的承诺,水到渠成。
这一份水到渠成,有底气。
过去4年多,浙江为政府权力“瘦身”,可谓“刀刀见血”。仅2014年一年,省级部门行政权力就从1.23万项精减到4236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截至2016年底,全省行政许可事项仅保留516项。被喻为“政务淘宝”的浙江政务服务网,更是作为全国第一个构建在云端、实现了省市县一体化建设与管理的“互联网+政府服务”平台,让全省40多个部门全部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纳米”。
省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电子政务处副处长陈立三告诉记者,依托“一张网”平台,浙江力图打破多年来各级电子政务建设条块壁垒、诸侯割据的格局,最大限度汇聚全省政务服务资源,面向全社会打造扁平化、一体化的网上政府,全面实现线上服务和线下改革联动,从而推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最多跑一次”承诺,则是对浙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更高要求,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目标,下一步浙江政务服务网的建设将着力打通部门信息孤岛,推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为各级政务部门优化政务流程、开展并联审批、推进“一个窗口受理”服务等提供数据支撑。
现状
11个设区市,陆续公布首批“最多跑一次”清单
“最多跑一次”,是集结号,是发令枪,是冲锋令。
从去年12月第一次提出“最多跑一次”的目标起,浙江各地各部门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回应,让“最多跑一次”有了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时间表”。
2月3日,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率先公布15个工商办事项目“最多跑一次”清单,只跑一次就可以领取营业执照。
2月10日,台州在全省各设区市中率先公布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经过梳理,全市共明确“最多跑一次”项目2491项,其中市级项目333项,涵盖发改、经信、民政、公安等30余个部门。据市行政审批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台州的全年“最多跑一次”改革可覆盖86%涉民、涉企的许可审批服务事项。
随后,绍兴、湖州、丽水、嘉兴、衢州、舟山、金华、宁波、杭州、温州等市都先后公布了首批群众和企业到政府部门办事“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这些清单分别在当地媒体和浙江政务服务网上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其中,宁波公布第一批4850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市本级共有31个部门975项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占在用1210项行政审批事项的80.58%,率先达到省政府提出的年底前实现“最多跑一次”覆盖80%左右行政事项的目标。
“零上门”是“最多跑一次”的更高追求。自2016年“互联网+政务服务”首次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十方面民生实事”起,房屋权属证明、纳税证明、港澳通行证再次签注等10项便民服务已实现相关证照网上申请、在线服务、快递送达。省政府还承诺,这样的“零上门”事项今后将逐年增加。
台州小伙郁浩祥至今对2月10日的一次经历念念不忘。那天,在台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帮朋友办理新建商品房买入和抵押登记业务的他,成为台州“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首位受益者。将原本分开的两项业务通过流程再造、并联审批和后台流转来实现一小时内办结,这背后的逻辑关系,郁浩祥不懂,可他记住了“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这句话,“给我们省事了,就是好事!”
与此同时,对“最多跑一次”的督查也被提上日程。
2月20日,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在要求各地各部门全面梳理公布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事项,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同时,提出全面督查将与数据公布同时进行,今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将牵头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专项督查,查找短板,进一步倒逼政府自身改革。到今年底,将确保实现“最多跑一次”覆盖80%左右的行政事项,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的要求。
未来
跑“1次”只是开始,政务服务要从源头重新梳理
好的初衷,让人心生期待;强力推进,更需清醒认知。“最多跑一次”,是政府对群众的庄严承诺,在越来越详尽的清单之外,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实干和担当。
“一些干部认为,简政放权能用的招数基本上都用了,权力已经不能再减了,速度已经不可能再快了,改革的红利释放得已经比较彻底了。事实上,这些言论多基于自身部门工作的视角,而恰恰就是这种部门主义的逻辑,构成了当下改革的最大瓶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郁建兴教授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郁建兴告诉记者,正如“木桶效应”所揭示的,许多常见的政务服务项目因其复杂性,常由多个事项组成,但最终决定服务感受的,往往不是大多数做得好的方面,而是令人最不满意的那部分。就某一特定项目来说,即便是所有组成事项都能实现了快速、高效,一旦流通环节停滞了,“最多跑一次”的目标就可能落空。
徐邦友同样抱有这般“谨慎乐观”的态度。在他看来,从源头重新梳理政务服务,按照必要原则,精减办事流程与环节,正是最紧迫的事。他告诉记者,此前,浙江通过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对政府自身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由内而外的梳理,摸清了家底,这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企业和群众对“最多跑一次”的期望值还很高,说明政府改革还有不小的努力空间。改革正是一个从政府主导到当好“店小二”的转变过程。
这和郁建兴的观点不谋而合:突破部门主义、树立客户意识,是他给推进政府改革“最后一公里”开出的“秘方”,“后续改革必须超越部门主义,进一步推进部门联动,以常见项目为单位,补齐短板,化零为整,实现‘场域整合’向‘功能整合’重大转变。”在他看来,应遵循“客户导向”逻辑,以市场、社会与公民个人的需要出发,反推其所需的政务服务,整合服务类目,明确牵头部门。
有目标,更有行动。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2月到3月,各地各部门梳理的还只是简单事项,之后将接着梳理一些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事项和存在一次办结难点的事项,比如在《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中已经明确分工的、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建设厅推进不动产登记等工作、省工商局负责牵头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省人力社保厅负责牵头推进职业资格改革等,都是下一步改革要攻克的重点和难点。
“行政审批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真正做到、做好‘最多跑一次’,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科学布局,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地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徐邦友的话朴实,却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