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观点

网络售假
何时打掉“漏斗”

  阿里的这个公开信,实际上触及的是互联网平台制假售假的法治痛点,点到了法治环境的软肋和硬伤。

网络售假

何时打掉“漏斗”

禾容易

  2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向全社会发布公开信,呼吁完善法律法规,对制假售假者加重刑罚。对此,外界给出了很多不同的解读。

  用阿里的话来说,当今的互联网打假,似乎进入了一个打不胜打的“漏斗”当中。“野货”烧不尽,打完吹又生。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2015年,阿里提供线索,联合公安打掉了一个制售假LV的机构,并抓捕了制假者。谁料一年后,阿里与公安配合打掉又一个制假窝点时发现,这帮造假的居然跟上一次被抓捕的是同一批。

  有一组数据,能够反映制假售假的违法成本是何等之低: 2016年全年,阿里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执法机关采纳了其中的1184条,公安部门能够依据现行法规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469例,到目前为止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连总数1%的比例都不到。

  打假队伍多达2000人,每年投入超10亿元,阿里还是无法担当起平台自净的功能。撂挑子吧,阿里有可能成为千古罪人;不撂挑子吧,靠阿里没有执法权力的折腾,靠现有法治的处罚力度,谁都办不了这一难案。难怪阿里说,互联网打假,现在就像个漏斗,“警察累死,我们急死,制假售假者笑死,消费者哭死”。

  阿里郑重其事地向全社会发布公开信,呼吁加重刑罚,治理假货,应该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网络制假售假,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这个污名的锅,不能永远让阿里背,阿里一家背不起。其二,阿里会继续努力打假,但根绝网络平台制假售假这个底,得靠更加严厉的法治一起来兜。

  互联网打假面临的最大“漏斗”,就是违法犯罪成本的微不足道。阿里巴巴曾经抽取多份制假售假案件的判决书,发现一个令人惊愕的事实:在为数本已极少的入刑案例中,法治推进到判决阶段时,绝大多数案例只被判缓刑。例如,有一个销售假冒品牌女性内衣的案件,法院认定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万,属情节特别严重,然而判决结果却是“判三缓四”。这就是制假售假的违法成本。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制假售假团伙刚刚被抓捕,下一次被抓捕的还是同一拨人马。

  因此,阿里的这个公开信,实际上触及的是互联网平台制假售假的法治痛点,点到了法治环境的软肋和硬伤。信中用“警察累死,电商急死,消费者哭死”的形象描述,将现行法律规定中对制假售假的处罚依据相对模糊、执法机关对案件定性难、定量难,立案或进入司法程序更难等等法治的“瓶颈”问题,掐到了七寸之处。这个“瓶颈”不突破,互联网平台上的制假售假者还会在消费者的“哭”声中,笑出一副抽风的样子来。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5 网络售假
何时打掉“漏斗”
2017-02-28 浙江日报2017-02-2800009;浙江日报2017-02-2800005 2 2017年02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