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深读·政治纵深

诸暨山下湖镇镇长杨华凤—

巡河 寻找发展新天地

  2月3日,上班第一天。

  下午2时许,位于诸暨市山下湖镇吉祥路120号的浙江清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山下湖镇党委、政府的5位领导干部。

  工作千头万绪的乡镇,为何会把走访这家成立才半年的企业作为新年第一件事?这里有山下湖镇一个不一般的“小目标”。

  “上午我们参加了诸暨全市干部大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今年要打好‘十大会战’,其中就有治水如何与转型相结合、如何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等内容,我们想让‘清湖’成为全镇的标杆示范。”镇长杨华凤的这番话,让公司总经理郭伟锋心里有了数。

  这家企业真可以承担这么大重任?跟随杨华凤等人的脚步,答案一步步揭晓。

  走过几间简易的生产用房,眼前出现一个约有140亩的水塘。水面上立着一根根竹竿,似乎看不出什么,郭伟锋快步走到一台泵机前,打开开关,泵机上连着的一根伸向水底的管子慢慢浮出水面……

  看着记者不解的眼神,郭伟锋笑着解释说,这是公司用10多年时间研制的“自动化网箱养殖技术”。该技术通过特殊装置,给珍珠蚌精确投放饲料,可实现珍珠蚌在清水中养殖。诸暨环保部门曾来检测过,水塘中水质一般为Ⅲ类,最好可达Ⅱ类。

  山下湖镇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加工、贸易中心,目前已占据全球70%以上的珍珠交易额。但这一“美丽产业”原本依赖的传统养殖、生产模式却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破坏:无序投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无序生产使得蚌壳乱堆、臭气熏天……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通过‘五水共治’推动珍珠行业转型升级,目前已探索出3种效果非常好的养殖模式。‘清湖’模式是其中一种,其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模式的6倍,且珍珠品质更好。”走在泥泞的堤岸上,杨华凤说,今年,镇里将重点整顿珍珠蚌养殖,所有开放性河流将全面禁止河蚌养殖;围堰养殖将接受环保部门每月一次的抽查,要求尾水达到Ⅴ类水以上;镇里将投资3000万元新建一个剥蚌壳工厂,并在该厂附近将新建一个蚌肉加工点,可满足全镇珍珠蚌剥蚌壳、蚌肉加工的需求,并实现蚌壳、蚌肉的无害处理。

  说话间,天空下起小雨,但杨华凤等人并不在意。她对郭伟锋说:“郭总,你们上次提出今年要扩大养殖面积,镇里已在协调了。”

  “太好了!”老家就在诸暨的郭伟锋说,自己原在湖北养蚌,去年6月,镇里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他有这项技术,就请他以“浙商回归”项目回诸暨发展。8月公司正式成立,其中的公司注册、240亩养殖水塘的全部承包工作几乎被镇里“承包”了。

  “还有,去年‘清湖’把这些原来因为珍珠蚌养殖而逐渐淤积的水塘、湖畈清淤了一遍,把堤岸筑实,准备搞观光旅游,这非常好。”杨华凤指着水塘四周说,镇里今年将开展“美丽湖畈”建设,预计投入1亿元清理内湖渠系,解决全镇因湖畈、河道淤积导致排涝难的问题。

  细雨中,郭伟锋说,看来,恢复当年船只往来的田园风光,不是梦。


浙江日报 深读·政治纵深 00011 巡河 寻找发展新天地 2017-02-09 浙江日报2017-02-0900007 2 2017年02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