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

河南
守住习俗
年味不淡

  本报河南焦作2月2日电 (记者 郭兴华) 今年是河南第一个禁放烟花爆竹的春节。

  为了这片蓝天,父老乡亲对禁放烟花爆竹举双手赞成。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过几年人们就会习惯缺了硝烟味的春节,关键是,别让年味减淡了。

  我仍清楚地记得爷爷教的关于过年的童谣:“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老头要顶大毡帽,老婆要件花棉袄……”儿时,每当和小伙伴们一起唱起它的时候,也就迎来了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可以嗅到年味的时候。

  河南人过年,要从农历腊月廿三的祭灶节算起。传说到了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因此,这一天,家家晚饭前为灶神设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除夕和中秋的团圆节,出门在外的游子,都争取在这天赶回家。家家户户自己动手,发面、炕制酥脆的火烧,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从舌尖一下子暖到心头。

  在河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谚语:“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它是中原民间千百年来的过年“指南”。

  有了规矩,就要守规矩,这样才算是认认真真地把年过踏实了。例如除夕贴春联门神,一定要用面粉现熬浆糊,这样贴出来的效果才格外“瓷实”。全家齐上阵,先一点点用刮刀、抹布等将去年的“旧符”清除掉,再把刷上浆糊的“新桃”整整齐齐地贴上。大门、小门、影壁、房梁,该贴的地方一定要贴到,满头大汗换来的是对这个年、这个家满满当当的红彤彤的祝福。

  传承了千百年的过年老规矩,有着浓浓的情感贯穿其中。“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让亲情的问候不因距离和忙碌而隔断;“过年不记仇”的讲究让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大数据的统计显示,河南是春运旅客流入最多的省份之一。春节正是一场精神“返乡”,具有独特的仪式感,这是艰辛的旅程,也是心灵的旅程。在网约打车、线上外卖、大型商超已经进入到四线、五线城市的当下,那些绵延了千百年的习俗规矩,仍是让人们拥抱春节的理由,需要我们悉心守护。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6 河南
守住习俗
年味不淡
2017-02-03 3010019 2 2017年02月03日 星期五